影视产业要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2025-05-28 07: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举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不仅主办地北京备受瞩目,广东、山东、四川、江苏等地也因电影政策与重点项目引人关注。近年来,影视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愈加显著,如何既让区域经济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又让影视产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值得探讨。

区域经济离不开文化积淀、社会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作用,我国地大物博、千域千貌,从故事创意到拍摄创作等各个环节,都能为影视产业精品化、差异化发展提供丰厚基础。然而,有些地方一味追求影视热,忽略了自身特色,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盲目开展跨界合作,大搞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各类低质或烂尾项目,不仅难以通过影视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为此,既要提高对“影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也要增强因地制宜整合影视与区域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从区域特色中挖宝,影视项目更有竞争力。成功的影视项目,往往生长于各地文化沃土,既需要投资支持、硬件支撑,也离不开人文气韵和精神共鸣。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挖掘好区域特色,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机顺势而为,才能更具文化感召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深耕自身优势资源,以鲜明特色吸引影视资源双向奔赴。比如,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契机,根植岭南文化深厚底蕴,结合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出特色突出的影视精品,有效带动了经济增收与文化传播。再如,江苏昆山周庄镇,从本地古风特色着手建设宋代实景基地,全面构建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IP衍生于一体的影视产业链,2024年实现营收5亿元。

以影视合作为纽带,区域经济增添新活力。优质的影视项目不仅是合作共赢的邀请函,也是提升区域影响力的宣传片。不少地方由影视拍摄地变为旅行目的地,文旅、餐饮等业态更加红火。除了与外地影视资源合作,各地可通过加强院校建设、设立合作平台等方式,培育本地影视资源茁壮成长。比如,四川成都构建“平台+内容+基地+智库”体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携手业内资源成立中国电影投融资研究院助力行业发展,当前,成都影视行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而全国青年剧作计划在江苏无锡落地,将对青年人才投身影视创作予以扶持。

影视与区域经济互促共进,不仅是产业协作、业态交融的必然趋势,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社会创新的时代需求。深耕特色、合理布局、扎实推进,以影视精品汇聚各地经济与文化合力,将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覃皓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影视产业要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2025年05月28日 07: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举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不仅主办地北京备受瞩目,广东、山东、四川、江苏等地也因电影政策与重点项目引人关注。近年来,影视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愈加显著,如何既让区域经济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又让影视产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值得探讨。

区域经济离不开文化积淀、社会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作用,我国地大物博、千域千貌,从故事创意到拍摄创作等各个环节,都能为影视产业精品化、差异化发展提供丰厚基础。然而,有些地方一味追求影视热,忽略了自身特色,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盲目开展跨界合作,大搞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各类低质或烂尾项目,不仅难以通过影视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为此,既要提高对“影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也要增强因地制宜整合影视与区域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从区域特色中挖宝,影视项目更有竞争力。成功的影视项目,往往生长于各地文化沃土,既需要投资支持、硬件支撑,也离不开人文气韵和精神共鸣。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挖掘好区域特色,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机顺势而为,才能更具文化感召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深耕自身优势资源,以鲜明特色吸引影视资源双向奔赴。比如,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契机,根植岭南文化深厚底蕴,结合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出特色突出的影视精品,有效带动了经济增收与文化传播。再如,江苏昆山周庄镇,从本地古风特色着手建设宋代实景基地,全面构建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IP衍生于一体的影视产业链,2024年实现营收5亿元。

以影视合作为纽带,区域经济增添新活力。优质的影视项目不仅是合作共赢的邀请函,也是提升区域影响力的宣传片。不少地方由影视拍摄地变为旅行目的地,文旅、餐饮等业态更加红火。除了与外地影视资源合作,各地可通过加强院校建设、设立合作平台等方式,培育本地影视资源茁壮成长。比如,四川成都构建“平台+内容+基地+智库”体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携手业内资源成立中国电影投融资研究院助力行业发展,当前,成都影视行业从业人员超10万人。而全国青年剧作计划在江苏无锡落地,将对青年人才投身影视创作予以扶持。

影视与区域经济互促共进,不仅是产业协作、业态交融的必然趋势,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社会创新的时代需求。深耕特色、合理布局、扎实推进,以影视精品汇聚各地经济与文化合力,将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覃皓珺)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