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相关平台等个人信息使用者加强引导,督促它们主动作为,以事前预防取代事后补救,将个人信息保护内化为产品“基因”
孩子出生没几天,就接到拍摄婴儿百天照的推销电话;刚下单订购一本书,就有人致电推销会员权益套餐……如今,不少人可能都有这种感受:个人信息泄露防不胜防,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前不久,上海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让人了解到个人信息是如何迅速被泄露的。某月嫂服务公司常驻一家医院产科的文员和其同事,将从各个医院收集来的母婴信息,卖给一家儿童摄影机构的法人。后者又和一家话务公司签订合同,由话务公司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推销。一个针眼大的管理漏洞,漏出斗大的风。并不复杂的倒卖方式,导致3年里近4万条亲子信息被泄露、被出售,引人深思。
近年来,尤其是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以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伴随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点有所增加,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当前,个人信息保护的难点,已从明面上的权益侵害转向更隐蔽的技术滥用。个人信息的不当收集、非法使用,往往和新兴业务或服务方式相关联。比如,某知名餐饮企业的扫码点餐系统,强制用户关注公众号并诱导填写手机号、生日等非必要信息,将数据用于精准营销;某品牌智能手表在未明确提示用户的情况下,高频次采集位置信息,形成用户行为画像。再如前述案件中,月嫂服务公司往上海十几家医院的产科派驻人员,每天汇总新生儿信息,原本是用于企业对账、优化售后服务等,但企业对信息授权与监管缺乏细致考虑,也未制定有效举措,埋下了信息泄露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