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互联网,总给人繁杂又荒芜之感。看似舆论热点不断,流量爆款迭出,内容丰富异常,形式五花八门,回头细品,却发现花了很多时间追热点、看资讯,实则所获甚少、脑袋空空。
流量,大抵包括阅读量、点赞量、分享数、评论数等等,作为互联网时代传播力的衡量指标,其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在注意力经济的催动下,流量爆款逐渐成为某些内容生产者刻意乃至唯一的追求。“数据”被当作“成绩”,“上热搜”等同于“影响力”,自然有人蹭热点,博出位,制造对立,挑动撕裂。以至于有人评价现在的内容生产者,“为了流量,啥都能编;只要吸睛,啥都敢干”。
无底线“蹭流量”的案例俯拾即是。某某(名人)老师去世的消息,点开发现是某某“的”老师去世;某女星发文告别,以为她要隐退,结果只是告别剧中角色;更有人竭力作妖搞怪,把“献丑”当献技……很多时候,只要出现所谓热点,不管多么狗血八卦、不管多么鸡毛蒜皮,全网皆是一拥而上;明明事实未清、真假不明,相关推送却铺天盖地,还纷纷“默契”跳过至为重要的求证环节。那些有意无意的含混不清、小题大做、扎堆炒作,究竟为何,列位看官心知肚明。
优质内容与流量青睐,并非水火不容。但若将流量视为唯一标准,并为之无所不用其极,势必乱象频出。君不见,流量冲动下,明星的穿搭隐私乃至胖了瘦了,相关词条通通挂上社交媒体热搜高位;那些毫无营养、不知真假的琐事,随便一个截图也能掀起几天口水大战。可当劣质信息让受众耳边无比嘈杂,那些真正需要关注与讨论的信息就会被淹没。这不仅会扭曲信息传播的优先级,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认知结构。当人们习惯于消费碎片化资讯,对复杂社会议题的关注度与理解能力必然断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