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招聘软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话题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暴露出当前招聘平台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平台经营模式存在内在缺陷、僵尸岗位大量滋生、部分用人单位的非理性要求,共同催生出“求职者难获面试机会、企业空岗却招不到人”的畸形就业生态。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求职者“用脚投票”,绕过招聘平台,靠着公众号、内推等传统渠道与婚恋平台、专业论坛等“野路子”寻找就业机会,折射出求职者对平台服务效能的深层质疑。
面对企业招工与劳动者求职的双向困境,招聘平台为何成为“找工作难”的推手?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就业供需双方信息对接的低效,更在于平台商业模式与技术架构的底层矛盾,其设计逻辑已难以适配快速变革的就业市场需求。
一方面,从商业模式看,主流招聘平台普遍采用“B端付费”为主、用户服务为辅的模式,用人单位购买职位曝光、推广、简历下载等招聘服务成为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模式的核心激励机制,并非提升招聘匹配成功率,而是最大化简历投递量。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驱动下,平台功能设计全面围绕提高“数据活跃度”和投递量展开:推荐系统倾向于向求职者推送海量岗位而非筛选最匹配的岗位;排名机制迫使求职者通过高频投递提升曝光度,企业端的服务也聚焦于获得更多简历数量而非质量。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运营思路,看似提高了平台的数据表现,实际上却会造成三重系统性问题:
其一,市场价值导向扭曲。平台倾向于向企业推荐“更多”简历,而非“更合适”的简历;求职者为了获得所谓“活跃度”“匹配度”被迫“海投”简历,导致大量无效匹配涌入系统;其二,简历筛选机制失灵。招聘单位面对海量简历往往会陷入“信息过载”,加之招聘平台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和筛选机制,原本应该是“精准筛选简历”的过程变成了“机械刷简历”,极大削弱了平台作为“精准匹配中介”的基本功能;其三,僵尸岗位泛滥成灾。部分企业长期悬挂虚招岗位,或是为博取品牌曝光,或是为避免再度招聘时“二次付费”,而平台为商业利益与流量默许其存在,进一步消耗了求职者的信任与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