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流量至上”,招聘平台才能“搭好桥”

2025-05-26 08:04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在招聘软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话题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暴露出当前招聘平台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平台经营模式存在内在缺陷、僵尸岗位大量滋生、部分用人单位的非理性要求,共同催生出“求职者难获面试机会、企业空岗却招不到人”的畸形就业生态。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求职者“用脚投票”,绕过招聘平台,靠着公众号、内推等传统渠道与婚恋平台、专业论坛等“野路子”寻找就业机会,折射出求职者对平台服务效能的深层质疑。

  面对企业招工与劳动者求职的双向困境,招聘平台为何成为“找工作难”的推手?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就业供需双方信息对接的低效,更在于平台商业模式与技术架构的底层矛盾,其设计逻辑已难以适配快速变革的就业市场需求。

  一方面,从商业模式看,主流招聘平台普遍采用“B端付费”为主、用户服务为辅的模式,用人单位购买职位曝光、推广、简历下载等招聘服务成为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模式的核心激励机制,并非提升招聘匹配成功率,而是最大化简历投递量。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驱动下,平台功能设计全面围绕提高“数据活跃度”和投递量展开:推荐系统倾向于向求职者推送海量岗位而非筛选最匹配的岗位;排名机制迫使求职者通过高频投递提升曝光度,企业端的服务也聚焦于获得更多简历数量而非质量。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运营思路,看似提高了平台的数据表现,实际上却会造成三重系统性问题:

  其一,市场价值导向扭曲。平台倾向于向企业推荐“更多”简历,而非“更合适”的简历;求职者为了获得所谓“活跃度”“匹配度”被迫“海投”简历,导致大量无效匹配涌入系统;其二,简历筛选机制失灵。招聘单位面对海量简历往往会陷入“信息过载”,加之招聘平台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和筛选机制,原本应该是“精准筛选简历”的过程变成了“机械刷简历”,极大削弱了平台作为“精准匹配中介”的基本功能;其三,僵尸岗位泛滥成灾。部分企业长期悬挂虚招岗位,或是为博取品牌曝光,或是为避免再度招聘时“二次付费”,而平台为商业利益与流量默许其存在,进一步消耗了求职者的信任与精力。

  另一方面,当前就业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岗位消解”与“任务型用工”的兴起,正加剧招聘平台的功能错位。在内容经济、即时服务等工作领域,“任务型用工”正快速替代传统的“岗位型用工”,“短平快”的任务型合作成为常态。然而,招聘平台的技术架构仍停留在“岗位发布—简历筛选”的传统模式,既无法承载碎片化的用工需求,也难以对接灵活就业群体的求职诉求。大量任务型求职者不得不转向零工平台、社交软件等替代渠道,而企业也更倾向通过圈层化传播(如朋友圈、专业社群、熟人推荐)完成精准招聘。这种基于社交信任与专业认同的招聘方式,在匹配效率与可靠性上往往超越传统平台,正逐步蚕食招聘平台的垄断地位。

  破解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招聘平台要从根本上反思和调整发展逻辑:首先要摒弃“流量至上” 的短视思维,回归“搭桥牵线”的本质属性,将匹配成功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其次,重构对平台的信任,建立严格的岗位审核机制,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并清理僵尸岗位,提升信息真实性与服务可信度;最后,平台应主动拥抱用工模式变革,开发适配任务型、项目型用工的服务模块,为灵活就业与新兴业态提供精准对接支持。只有当招聘平台不再将流量视为收割对象,而是视为需要深度服务的价值共同体,才能真正弥合供需裂痕,赢回求职者与企业的信任。这不仅是平台商业模式的转型,更是数字时代服务经济回归人本价值的必然要求。(作者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摒弃“流量至上”,招聘平台才能“搭好桥”

2025年05月26日 08:04   来源:环球时报   张成刚

  近日,“在招聘软件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话题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暴露出当前招聘平台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平台经营模式存在内在缺陷、僵尸岗位大量滋生、部分用人单位的非理性要求,共同催生出“求职者难获面试机会、企业空岗却招不到人”的畸形就业生态。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求职者“用脚投票”,绕过招聘平台,靠着公众号、内推等传统渠道与婚恋平台、专业论坛等“野路子”寻找就业机会,折射出求职者对平台服务效能的深层质疑。

  面对企业招工与劳动者求职的双向困境,招聘平台为何成为“找工作难”的推手?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就业供需双方信息对接的低效,更在于平台商业模式与技术架构的底层矛盾,其设计逻辑已难以适配快速变革的就业市场需求。

  一方面,从商业模式看,主流招聘平台普遍采用“B端付费”为主、用户服务为辅的模式,用人单位购买职位曝光、推广、简历下载等招聘服务成为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模式的核心激励机制,并非提升招聘匹配成功率,而是最大化简历投递量。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驱动下,平台功能设计全面围绕提高“数据活跃度”和投递量展开:推荐系统倾向于向求职者推送海量岗位而非筛选最匹配的岗位;排名机制迫使求职者通过高频投递提升曝光度,企业端的服务也聚焦于获得更多简历数量而非质量。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运营思路,看似提高了平台的数据表现,实际上却会造成三重系统性问题:

  其一,市场价值导向扭曲。平台倾向于向企业推荐“更多”简历,而非“更合适”的简历;求职者为了获得所谓“活跃度”“匹配度”被迫“海投”简历,导致大量无效匹配涌入系统;其二,简历筛选机制失灵。招聘单位面对海量简历往往会陷入“信息过载”,加之招聘平台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和筛选机制,原本应该是“精准筛选简历”的过程变成了“机械刷简历”,极大削弱了平台作为“精准匹配中介”的基本功能;其三,僵尸岗位泛滥成灾。部分企业长期悬挂虚招岗位,或是为博取品牌曝光,或是为避免再度招聘时“二次付费”,而平台为商业利益与流量默许其存在,进一步消耗了求职者的信任与精力。

  另一方面,当前就业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岗位消解”与“任务型用工”的兴起,正加剧招聘平台的功能错位。在内容经济、即时服务等工作领域,“任务型用工”正快速替代传统的“岗位型用工”,“短平快”的任务型合作成为常态。然而,招聘平台的技术架构仍停留在“岗位发布—简历筛选”的传统模式,既无法承载碎片化的用工需求,也难以对接灵活就业群体的求职诉求。大量任务型求职者不得不转向零工平台、社交软件等替代渠道,而企业也更倾向通过圈层化传播(如朋友圈、专业社群、熟人推荐)完成精准招聘。这种基于社交信任与专业认同的招聘方式,在匹配效率与可靠性上往往超越传统平台,正逐步蚕食招聘平台的垄断地位。

  破解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招聘平台要从根本上反思和调整发展逻辑:首先要摒弃“流量至上” 的短视思维,回归“搭桥牵线”的本质属性,将匹配成功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其次,重构对平台的信任,建立严格的岗位审核机制,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并清理僵尸岗位,提升信息真实性与服务可信度;最后,平台应主动拥抱用工模式变革,开发适配任务型、项目型用工的服务模块,为灵活就业与新兴业态提供精准对接支持。只有当招聘平台不再将流量视为收割对象,而是视为需要深度服务的价值共同体,才能真正弥合供需裂痕,赢回求职者与企业的信任。这不仅是平台商业模式的转型,更是数字时代服务经济回归人本价值的必然要求。(作者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