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作业”禁令为何屡屡戳中家长痛点?

2025-05-26 07:33 来源:扬子晚报

5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优化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育人水平的通知》。《通知》明确: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不给家长布置作业”,并非什么新规定。从2018年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首次提出“不得布置需家长代劳的作业”,到2021年“双减”政策细化作业管理要求,类似规定并不少见。然而现实中,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极为普遍。从家长退群呼喊“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到小学生手工作业变成“家长才艺大赛”,再到班级群里教师频繁通知家长“监督订正、签字拍照”,这些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学校把作业批改、辅导任务甩给家长,家长被迫成为“编外教师”,家校责任边界严重模糊。

“家长作业”屡禁不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在政策文本与教育实践的拉锯中,“家长作业”现象并未真正消失,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持续存在。有的教师将“批改作业”包装成“督促检查”,有的学校把“家长签字”美化为“学习见证”,还有的班级群以“温馨提示”之名行“任务分配”之实。这种政策执行中的变形记,使得教育减负的善意在落地过程中不断被消解。

教师群体的现实困境同样不容忽视。面对四五十人的班级规模,部分教师确实难以兼顾教学与作业批改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在差异化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些教师不得不借助家长力量来完成个性化辅导。这种专业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落差,成为政策落地的又一重障碍。

“家长作业”禁令引发热议揭示了当代家长群体的集体焦虑。在升学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对“退出作业监督”既期待又担忧。期待的是从“作业监工”的角色中解脱,担忧的是失去对孩子学习状况的掌控。这种矛盾心理在社交媒体时代被不断放大,形成了独特的舆论景观。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阶层家长的分化态度。高学历家长往往具备辅导能力,反而担心禁令会降低整体教学要求;而文化程度有限的家长虽不堪作业重负,却又害怕因此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复杂的群体心理,使得看似简单的作业问题演变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口。

破解“家长作业”的困局,需要超越简单的“禁”与“放”,构建更科学的教育责任体系。首要的是强化学校主体责任,通过建立校长负责制、优化教师考核机制等措施,确保作业管理回归教育本真。上海市提出的“教师作业试做制度”和“作业记录本管理”等创新举措,正是朝这一方向的有益探索。

同时,要重新界定家长参与教育的合理方式。将家长从“作业批改员”转变为“成长陪伴者”,通过家校沟通会、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建立更健康的教育互动模式。此外,还应善用技术手段,通过智能作业系统减轻教师负担,让专业的人更好地做专业的事。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业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切面。“不给家长布置作业”的规定再次引发热议,既是对现实问题的警醒,也为家校责任重构指明了方向。唯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厘清各自边界,才能让家长们走出“家庭作业”的围城。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长作业”禁令为何屡屡戳中家长痛点?

2025年05月26日 07:33   来源:扬子晚报   刘少华

5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优化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育人水平的通知》。《通知》明确: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不给家长布置作业”,并非什么新规定。从2018年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首次提出“不得布置需家长代劳的作业”,到2021年“双减”政策细化作业管理要求,类似规定并不少见。然而现实中,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极为普遍。从家长退群呼喊“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到小学生手工作业变成“家长才艺大赛”,再到班级群里教师频繁通知家长“监督订正、签字拍照”,这些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学校把作业批改、辅导任务甩给家长,家长被迫成为“编外教师”,家校责任边界严重模糊。

“家长作业”屡禁不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在政策文本与教育实践的拉锯中,“家长作业”现象并未真正消失,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持续存在。有的教师将“批改作业”包装成“督促检查”,有的学校把“家长签字”美化为“学习见证”,还有的班级群以“温馨提示”之名行“任务分配”之实。这种政策执行中的变形记,使得教育减负的善意在落地过程中不断被消解。

教师群体的现实困境同样不容忽视。面对四五十人的班级规模,部分教师确实难以兼顾教学与作业批改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在差异化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些教师不得不借助家长力量来完成个性化辅导。这种专业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落差,成为政策落地的又一重障碍。

“家长作业”禁令引发热议揭示了当代家长群体的集体焦虑。在升学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对“退出作业监督”既期待又担忧。期待的是从“作业监工”的角色中解脱,担忧的是失去对孩子学习状况的掌控。这种矛盾心理在社交媒体时代被不断放大,形成了独特的舆论景观。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阶层家长的分化态度。高学历家长往往具备辅导能力,反而担心禁令会降低整体教学要求;而文化程度有限的家长虽不堪作业重负,却又害怕因此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复杂的群体心理,使得看似简单的作业问题演变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口。

破解“家长作业”的困局,需要超越简单的“禁”与“放”,构建更科学的教育责任体系。首要的是强化学校主体责任,通过建立校长负责制、优化教师考核机制等措施,确保作业管理回归教育本真。上海市提出的“教师作业试做制度”和“作业记录本管理”等创新举措,正是朝这一方向的有益探索。

同时,要重新界定家长参与教育的合理方式。将家长从“作业批改员”转变为“成长陪伴者”,通过家校沟通会、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建立更健康的教育互动模式。此外,还应善用技术手段,通过智能作业系统减轻教师负担,让专业的人更好地做专业的事。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业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切面。“不给家长布置作业”的规定再次引发热议,既是对现实问题的警醒,也为家校责任重构指明了方向。唯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厘清各自边界,才能让家长们走出“家庭作业”的围城。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