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优化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育人水平的通知》。《通知》明确: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不给家长布置作业”,并非什么新规定。从2018年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首次提出“不得布置需家长代劳的作业”,到2021年“双减”政策细化作业管理要求,类似规定并不少见。然而现实中,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极为普遍。从家长退群呼喊“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到小学生手工作业变成“家长才艺大赛”,再到班级群里教师频繁通知家长“监督订正、签字拍照”,这些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学校把作业批改、辅导任务甩给家长,家长被迫成为“编外教师”,家校责任边界严重模糊。
“家长作业”屡禁不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在政策文本与教育实践的拉锯中,“家长作业”现象并未真正消失,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持续存在。有的教师将“批改作业”包装成“督促检查”,有的学校把“家长签字”美化为“学习见证”,还有的班级群以“温馨提示”之名行“任务分配”之实。这种政策执行中的变形记,使得教育减负的善意在落地过程中不断被消解。
教师群体的现实困境同样不容忽视。面对四五十人的班级规模,部分教师确实难以兼顾教学与作业批改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在差异化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些教师不得不借助家长力量来完成个性化辅导。这种专业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落差,成为政策落地的又一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