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捏捏”甲醛超标:警惕“萌物”成“毒物”

2025-05-26 07:31 来源:红网

近期,名为“捏捏”的慢回弹解压玩具在年轻人中走红,部分产品被炒至上千元。然而,多名玩家反映把玩后出现健康问题,如喉咙干痛、咳嗽,手指接触部位红肿、脱皮甚至溃烂。2024年8月,知名测评机构“老爸评测”检测发现,市面上“捏捏”玩具普遍甲醛释放量超标,且均含有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5月23日 中国蓝新闻)

在社交媒体上,五颜六色的“捏捏”玩具正以治愈的姿态俘获年轻人的心。这些触感柔软、造型可爱的解压神器,被赋予“捏碎焦虑”的浪漫想象。然而,当一位长期制作“捏捏”的博主“有只猫叫小朋友”突然宣布患癌停更,当七岁孩童因误食玩具被紧急送医洗胃,人们才惊觉:那些躺在掌心看似无害的萌物,竟可能是一场包裹着甜蜜外衣的化学危机。

这场危机的核心,在于其危害的隐蔽性。根据“老爸评测”2024年8月的检测,市面热销的“捏捏”玩具中,甲醛释放量最高超过国家标准46倍,TVOC更是普遍超标50倍。这些数据背后,是消费者难以察觉的慢性侵蚀——甲醛与TVOC如同无形的幽灵,在揉捏玩具的过程中悄然释放,通过呼吸道与皮肤渗透人体。它们不会像尖锐物划伤般带来即刻警示,却可能在日积月累中引发喉咙灼痛、手指溃烂,甚至悄然瓦解免疫系统的防线。

更令人不安的,是商家精心设计的“安全幻觉”。玩具被塑造成蛋糕、糖果等食品造型,用马卡龙色系和治愈系营销模糊危险边界。而支撑这种“软萌美学”的,却是工业硅胶替代食品级材质的行业潜规则。普通硅胶与食品级硅胶的差异,远非外观所能辨别,前者可能含有硫化剂残留和增塑剂,遇热后释放刺鼻气味,而后者则需通过更严苛的认证。更有商家伪造质检标识,将三无产品包装成“安全认证”的减压良品,让消费者在触感与视觉的双重愉悦中,放松对化学风险的警惕。

这种隐蔽性危机,折射出新兴消费品的监管悖论。当标准制定滞后于市场创新,当“解压经济”裹挟着流量狂奔,毒性超标的玩具便得以披着“网红”外衣长驱直入。直播间里,限量款“捏捏”被炒至上千元,却无人追问原料检测报告;家长为孩子选购时,往往被“可啃咬”“无异味”的虚假宣传误导,直到医疗账单成为安全教育的最后一课。而那位患癌博主的遭遇,虽无直接医学证据与玩具关联,却像一记重锤,叩击着整个社会对“隐形毒害”的认知盲区。

解压本不该是一场健康赌局。当“捏捏”从情绪疗愈工具异化为化学风险的载体,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让消费者擦亮双眼,用辨别硅胶材质、坚持通风静置等措施自救,更需要监管利剑刺破行业的甜蜜伪装。毕竟真正的治愈,从来不应以透支生命为代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红“捏捏”甲醛超标:警惕“萌物”成“毒物”

2025年05月26日 07:31   来源:红网   梁清菁

近期,名为“捏捏”的慢回弹解压玩具在年轻人中走红,部分产品被炒至上千元。然而,多名玩家反映把玩后出现健康问题,如喉咙干痛、咳嗽,手指接触部位红肿、脱皮甚至溃烂。2024年8月,知名测评机构“老爸评测”检测发现,市面上“捏捏”玩具普遍甲醛释放量超标,且均含有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5月23日 中国蓝新闻)

在社交媒体上,五颜六色的“捏捏”玩具正以治愈的姿态俘获年轻人的心。这些触感柔软、造型可爱的解压神器,被赋予“捏碎焦虑”的浪漫想象。然而,当一位长期制作“捏捏”的博主“有只猫叫小朋友”突然宣布患癌停更,当七岁孩童因误食玩具被紧急送医洗胃,人们才惊觉:那些躺在掌心看似无害的萌物,竟可能是一场包裹着甜蜜外衣的化学危机。

这场危机的核心,在于其危害的隐蔽性。根据“老爸评测”2024年8月的检测,市面热销的“捏捏”玩具中,甲醛释放量最高超过国家标准46倍,TVOC更是普遍超标50倍。这些数据背后,是消费者难以察觉的慢性侵蚀——甲醛与TVOC如同无形的幽灵,在揉捏玩具的过程中悄然释放,通过呼吸道与皮肤渗透人体。它们不会像尖锐物划伤般带来即刻警示,却可能在日积月累中引发喉咙灼痛、手指溃烂,甚至悄然瓦解免疫系统的防线。

更令人不安的,是商家精心设计的“安全幻觉”。玩具被塑造成蛋糕、糖果等食品造型,用马卡龙色系和治愈系营销模糊危险边界。而支撑这种“软萌美学”的,却是工业硅胶替代食品级材质的行业潜规则。普通硅胶与食品级硅胶的差异,远非外观所能辨别,前者可能含有硫化剂残留和增塑剂,遇热后释放刺鼻气味,而后者则需通过更严苛的认证。更有商家伪造质检标识,将三无产品包装成“安全认证”的减压良品,让消费者在触感与视觉的双重愉悦中,放松对化学风险的警惕。

这种隐蔽性危机,折射出新兴消费品的监管悖论。当标准制定滞后于市场创新,当“解压经济”裹挟着流量狂奔,毒性超标的玩具便得以披着“网红”外衣长驱直入。直播间里,限量款“捏捏”被炒至上千元,却无人追问原料检测报告;家长为孩子选购时,往往被“可啃咬”“无异味”的虚假宣传误导,直到医疗账单成为安全教育的最后一课。而那位患癌博主的遭遇,虽无直接医学证据与玩具关联,却像一记重锤,叩击着整个社会对“隐形毒害”的认知盲区。

解压本不该是一场健康赌局。当“捏捏”从情绪疗愈工具异化为化学风险的载体,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让消费者擦亮双眼,用辨别硅胶材质、坚持通风静置等措施自救,更需要监管利剑刺破行业的甜蜜伪装。毕竟真正的治愈,从来不应以透支生命为代价。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