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品比正品还贵,消费者“虚荣税”何时休?

2025-05-26 07:30 来源:红网

Labubu(泡泡玛特人气IP)已成年轻人新宠,堪比茅台与黄金,海外代购和二手市场火爆。最近三个月,海关总署公布多起查获泡泡玛特玩偶的消息,涉及Labubu、Molly等IP。甚至有旅客入境时未经申报携带的泡泡玛特产品多达300余个。某款Molly泰国报关价为1500元,国内二手价却炒至2300元,其仿冒产业已形成体系。而Labubu3.0系列高仿批发价300-700元,部分甚至超官方价594元。(5月22日 蓝鲸新闻)

当一只官方售价594元的Labubu3.0玩偶,其高仿批发价竟能飙升至700元以上,甚至部分“精仿版”比正品还贵时,潮玩市场的荒诞逻辑已昭然若揭,消费者不仅为IP买单,更在支付一场由稀缺性、社交炫耀和仿冒产业链共同编织的“虚荣税”。

通常,仿冒品以低价冲击市场,但泡泡玛特的高仿潮玩却反其道而行。东莞、广州的“精仿”Labubu3.0批发价可达700元/款,甚至高于官方售价。这一现象折射出潮玩市场的畸形供需,消费者买的不是玩具,而是社交资本。在二手市场,Labubu隐藏款被炒至2000元以上,黄牛、代购、仿冒商共同推高“稀缺性幻觉”,而高仿品则趁机以“接近正品”的标签收割那些既想炫耀又不想支付天价的消费者。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部分Labubu的一、二代高仿能通过StockX的正品检测,而三代仿品因技术的迭代尚未“过验”,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流通。防伪技术的滞后性暴露了潮玩行业的软肋,品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投入,远不及仿冒工厂的“逆向研发”速度。当仿品能以假乱真,甚至自带“防伪认证”时,消费者的信任体系彻底崩塌,最终只能依赖“黄牛信誉”或社群口碑。

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依赖“限量发售+隐藏款刺激”,但这把双刃剑正在反噬自身。官方控量导致二手市场暴利,而暴利又催生仿冒产业。然而,部分黄牛已转型卖仿品,因为“真货难抢,假货利润更高”。品牌方若继续纵容饥饿营销,最终只会让仿冒商成为最大赢家。

当一只塑料玩偶的仿品价格超过正品,当防伪技术跑不过造假流水线,当消费者为“社交认同”支付荒谬溢价时,潮玩行业已不再是单纯的收藏市场,而是一场集体参与的泡沫游戏。或许,真正的“隐藏款”并非某个玩偶,而是消费者对虚荣的无限妥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仿品比正品还贵,消费者“虚荣税”何时休?

2025年05月26日 07:30   来源:红网   刘怡琳

Labubu(泡泡玛特人气IP)已成年轻人新宠,堪比茅台与黄金,海外代购和二手市场火爆。最近三个月,海关总署公布多起查获泡泡玛特玩偶的消息,涉及Labubu、Molly等IP。甚至有旅客入境时未经申报携带的泡泡玛特产品多达300余个。某款Molly泰国报关价为1500元,国内二手价却炒至2300元,其仿冒产业已形成体系。而Labubu3.0系列高仿批发价300-700元,部分甚至超官方价594元。(5月22日 蓝鲸新闻)

当一只官方售价594元的Labubu3.0玩偶,其高仿批发价竟能飙升至700元以上,甚至部分“精仿版”比正品还贵时,潮玩市场的荒诞逻辑已昭然若揭,消费者不仅为IP买单,更在支付一场由稀缺性、社交炫耀和仿冒产业链共同编织的“虚荣税”。

通常,仿冒品以低价冲击市场,但泡泡玛特的高仿潮玩却反其道而行。东莞、广州的“精仿”Labubu3.0批发价可达700元/款,甚至高于官方售价。这一现象折射出潮玩市场的畸形供需,消费者买的不是玩具,而是社交资本。在二手市场,Labubu隐藏款被炒至2000元以上,黄牛、代购、仿冒商共同推高“稀缺性幻觉”,而高仿品则趁机以“接近正品”的标签收割那些既想炫耀又不想支付天价的消费者。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部分Labubu的一、二代高仿能通过StockX的正品检测,而三代仿品因技术的迭代尚未“过验”,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流通。防伪技术的滞后性暴露了潮玩行业的软肋,品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投入,远不及仿冒工厂的“逆向研发”速度。当仿品能以假乱真,甚至自带“防伪认证”时,消费者的信任体系彻底崩塌,最终只能依赖“黄牛信誉”或社群口碑。

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依赖“限量发售+隐藏款刺激”,但这把双刃剑正在反噬自身。官方控量导致二手市场暴利,而暴利又催生仿冒产业。然而,部分黄牛已转型卖仿品,因为“真货难抢,假货利润更高”。品牌方若继续纵容饥饿营销,最终只会让仿冒商成为最大赢家。

当一只塑料玩偶的仿品价格超过正品,当防伪技术跑不过造假流水线,当消费者为“社交认同”支付荒谬溢价时,潮玩行业已不再是单纯的收藏市场,而是一场集体参与的泡沫游戏。或许,真正的“隐藏款”并非某个玩偶,而是消费者对虚荣的无限妥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