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同时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负面”调整为“稳定”。这不是美国第一次被降级。此前,标准普尔和惠誉分别在2011年和2023年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调至Aaa以下。美国最高信用评级接连失守,不仅暴露出其国内经济治理的深层缺陷,更折射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紧迫性。
穆迪此次调降评级,源于美国政府债务与利息支出的持续攀升。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36万亿美元,仅今年6月份就有6.5万亿美元的国债到期。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财年上半年(2024年10月份至2025年3月份),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已超过1.3万亿美元,为历史上第二高的半年度财政预算赤字。穆迪警告,美国持续的大规模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推高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负担,财政状况很可能会恶化。
评级下调立即引发金融市场连锁反应: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5%以上,美元指数波动加剧,全球资本避险情绪显著升温。有分析认为,这一现象凸显国际市场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深度担忧,以及对美元信用基础的信任危机。
作为全球最大债务国,美国融资成本上升将产生双重冲击:一方面推高全球借贷利率,加重新兴市场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削弱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稳定性,促使国际资本加速多元化配置。2011年标普和2023年惠誉调降评级均引发全球市场动荡,在当前美元地位相对弱化的背景下,美国此次被降级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更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