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新华路隧道成为网红拍照打卡点,大量网红博主在夜晚进入这条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隧道,只为拍出“王家卫风”的写真照片。社交平台上也可见相关教程,吸引网友跟风打卡。打卡者不顾车辆危险,坐在应急通道甚至把脚伸入机动车道。最终以交管部门专项整治告终。(5月22日《人民网》)
这场以“氛围感”为名的冒险,揭开了数字时代流量狂欢与公共安全的深层矛盾。追求“出片率”的网红经济与城市管理规范正面碰撞,这场风波绝非简单的交通违法事件,而是一场值得全社会深思的现代性症候。
在小红书平台搜索“新华路隧道”,满屏是精心调色的暖色调画面:虚化的车流光轨中,模特倚靠隧道墙壁。有些教程细致标注着“最佳机位21:00-23:00”“穿深色衣物更出片”,却闭口不谈隧道内每小时2000辆车的通行量,以及应急通道仅0.6米宽的逼仄空间。这种选择性叙事,正是数字时代“景观社会”的典型写照,社交平台用算法将现实切割为碎片,人们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对真实风险的判断能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经济催生的畸形产业链。某网红摄影工作室推出“隧道夜拍套餐”,标价88元/小时,宣称“包教躲避巡逻”,将公共安全公然转化为商业利润。当流量成为唯一价值尺度,隧道应急通道变成了“网红影棚”,呼啸而过的车辆沦为“氛围道具”,这种异化的空间认知,本质上是对城市公共性的消解。
上海长宁交警的澄清具有警示意义:隧道内0.6米宽的步道设计承载量仅为单人侧身通行,是应对车辆故障的生命通道,而非日常通行的市政设施。但打卡者将其在社交平台上包装为“怀旧月台”“时光隧道”,这种浪漫化想象实质是对基础设施安全属性的忽视。当应急通道摆满反光板、补光灯,不仅威胁拍摄者自身安全,更可能因阻碍避险通道酿成重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