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扎堆隧道拍“王家卫”风,莫让流量吞噬公共安全

2025-05-23 07:15 来源:红网

近日,上海新华路隧道成为网红拍照打卡点,大量网红博主在夜晚进入这条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隧道,只为拍出“王家卫风”的写真照片。社交平台上也可见相关教程,吸引网友跟风打卡。打卡者不顾车辆危险,坐在应急通道甚至把脚伸入机动车道。最终以交管部门专项整治告终。(5月22日《人民网》)

这场以“氛围感”为名的冒险,揭开了数字时代流量狂欢与公共安全的深层矛盾。追求“出片率”的网红经济与城市管理规范正面碰撞,这场风波绝非简单的交通违法事件,而是一场值得全社会深思的现代性症候。

在小红书平台搜索“新华路隧道”,满屏是精心调色的暖色调画面:虚化的车流光轨中,模特倚靠隧道墙壁。有些教程细致标注着“最佳机位21:00-23:00”“穿深色衣物更出片”,却闭口不谈隧道内每小时2000辆车的通行量,以及应急通道仅0.6米宽的逼仄空间。这种选择性叙事,正是数字时代“景观社会”的典型写照,社交平台用算法将现实切割为碎片,人们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对真实风险的判断能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经济催生的畸形产业链。某网红摄影工作室推出“隧道夜拍套餐”,标价88元/小时,宣称“包教躲避巡逻”,将公共安全公然转化为商业利润。当流量成为唯一价值尺度,隧道应急通道变成了“网红影棚”,呼啸而过的车辆沦为“氛围道具”,这种异化的空间认知,本质上是对城市公共性的消解。

上海长宁交警的澄清具有警示意义:隧道内0.6米宽的步道设计承载量仅为单人侧身通行,是应对车辆故障的生命通道,而非日常通行的市政设施。但打卡者将其在社交平台上包装为“怀旧月台”“时光隧道”,这种浪漫化想象实质是对基础设施安全属性的忽视。当应急通道摆满反光板、补光灯,不仅威胁拍摄者自身安全,更可能因阻碍避险通道酿成重大事故。

交管部门的专项整治虽能立竿见影,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治理生态。社交平台不能继续充当“危险教程”的传播温床,应当建立公共安全内容审核清单,对教唆进入危险行为的作品进行限流下架;更需要重视数字时代的规则伦理。教育部门应将“媒介素养”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培养公众辨别网络内容风险的能力;只有当每个市民意识到,流量绝不应凌驾于生命安全之上,“网红打卡”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亮丽注脚。

在这个万物皆可“出片”的时代,城市管理者需要以更前瞻的视野构筑安全防线,社交平台应当承担起内容治理的主体责任,而每个举起手机的用户,都该在按下快门前三思:我们追求的究竟是转瞬即逝的流量泡沫,还是可持续的城市文明?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警示标志与呼啸而过的车声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红扎堆隧道拍“王家卫”风,莫让流量吞噬公共安全

2025年05月23日 07:15   来源:红网   陈轶璇

近日,上海新华路隧道成为网红拍照打卡点,大量网红博主在夜晚进入这条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隧道,只为拍出“王家卫风”的写真照片。社交平台上也可见相关教程,吸引网友跟风打卡。打卡者不顾车辆危险,坐在应急通道甚至把脚伸入机动车道。最终以交管部门专项整治告终。(5月22日《人民网》)

这场以“氛围感”为名的冒险,揭开了数字时代流量狂欢与公共安全的深层矛盾。追求“出片率”的网红经济与城市管理规范正面碰撞,这场风波绝非简单的交通违法事件,而是一场值得全社会深思的现代性症候。

在小红书平台搜索“新华路隧道”,满屏是精心调色的暖色调画面:虚化的车流光轨中,模特倚靠隧道墙壁。有些教程细致标注着“最佳机位21:00-23:00”“穿深色衣物更出片”,却闭口不谈隧道内每小时2000辆车的通行量,以及应急通道仅0.6米宽的逼仄空间。这种选择性叙事,正是数字时代“景观社会”的典型写照,社交平台用算法将现实切割为碎片,人们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对真实风险的判断能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经济催生的畸形产业链。某网红摄影工作室推出“隧道夜拍套餐”,标价88元/小时,宣称“包教躲避巡逻”,将公共安全公然转化为商业利润。当流量成为唯一价值尺度,隧道应急通道变成了“网红影棚”,呼啸而过的车辆沦为“氛围道具”,这种异化的空间认知,本质上是对城市公共性的消解。

上海长宁交警的澄清具有警示意义:隧道内0.6米宽的步道设计承载量仅为单人侧身通行,是应对车辆故障的生命通道,而非日常通行的市政设施。但打卡者将其在社交平台上包装为“怀旧月台”“时光隧道”,这种浪漫化想象实质是对基础设施安全属性的忽视。当应急通道摆满反光板、补光灯,不仅威胁拍摄者自身安全,更可能因阻碍避险通道酿成重大事故。

交管部门的专项整治虽能立竿见影,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治理生态。社交平台不能继续充当“危险教程”的传播温床,应当建立公共安全内容审核清单,对教唆进入危险行为的作品进行限流下架;更需要重视数字时代的规则伦理。教育部门应将“媒介素养”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培养公众辨别网络内容风险的能力;只有当每个市民意识到,流量绝不应凌驾于生命安全之上,“网红打卡”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亮丽注脚。

在这个万物皆可“出片”的时代,城市管理者需要以更前瞻的视野构筑安全防线,社交平台应当承担起内容治理的主体责任,而每个举起手机的用户,都该在按下快门前三思:我们追求的究竟是转瞬即逝的流量泡沫,还是可持续的城市文明?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警示标志与呼啸而过的车声中。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