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猥亵脱口秀演员被行拘,怎么能让段子“背锅”

2025-05-23 07:08 来源:光明网

近日,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万达商场四楼波波笑剧场发生猥亵事件,在表演过程中,观众任某(男,23岁)当众猥亵、触摸女脱口秀演员于某大腿根部,被警方带走,处以行政拘留十日。

在演员表演时,居然有观众公然伸手猥亵,实在是骇人听闻。正因为这种反常,让该事件引发了众多关注。

而一个本应毫无疑义的事件,随后却引发了波澜。在网络上,有人称这位演员常说摸腿梗,猥亵者的摸腿行为是段子暗示、鼓励的结果,是脱口秀演员自己有问题。

类似言论的影响并不小,随后剧场发布声明称,经过相关部门核查,演出内容符合《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未发现有影响公序良俗行为。工作人员在采访时称“就算是演出玩梗,脱口秀演员也没说过‘你可以摸我的腿’,并且她多次强调男性不可以摸腿”。

有媒体也验证了这一说法。该演员确实说过摸腿梗,时常有“女性观众免费摸腿”的环节,但她也在台上多次“敬告”男性观众:“男孩不能摸。”

仔细想想,条分缕析舞台内容去认定违法行为“有无根据”,本身就落入了话语陷阱——这是舞台,是脱口秀,是一种夸张的表演,本身就是超现实的、调侃娱乐的。一个成年观众应该知道何谓笑话、何谓现实,应当有“不要入戏过深”的正常认知。

如果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什么,就要和现实行为对应,那演员如果开一些玩笑,比如“你请我吃顿饭”“我给你退票”,甚至“你可以娶我”,观众真的会当真吗?恐怕不太容易。那么为什么摸腿就觉得可以呢?这背后大概也是一种“精明”——摸腿这种快速的揩油,可以在现场气氛的烘托下糊弄过去,演员也可能会顾及演出效果而不至翻脸,值得“冒险一试”。

纠结演出现场演员说了什么段子,来为猥亵行为辩护,其实是模糊了焦点,也是一种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这种思维很常见,在此前的一些社会讨论中,也常见对性侵行为的辩护。“女性穿着暴露”“行为是在挑逗”“喝酒太多意识不清”等等,不都是常见借口?

我们看待这场脱口秀风波,也应该保持一种理性:演员说了摸腿梗(甚至还明确拒绝了男性摸腿),观众就认为可以摸腿,如果只有这种理解能力,那还是别看脱口秀,先看法治节目会更合适。

至于脱口秀的内容人们喜欢或不喜欢,是见仁见智的事。如果不喜欢,那么不买票、不关注,让该演员和类似演出从自己视野里消失,都是表达态度的一种方式,也完全合理。但是法律的红线却是对所有人适用的,也是时刻在场的,不会因为在演出现场就失效了。对于这一点,人们还是应当有清晰的认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男子猥亵脱口秀演员被行拘,怎么能让段子“背锅”

2025年05月23日 07:08   来源:光明网   夏研

近日,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万达商场四楼波波笑剧场发生猥亵事件,在表演过程中,观众任某(男,23岁)当众猥亵、触摸女脱口秀演员于某大腿根部,被警方带走,处以行政拘留十日。

在演员表演时,居然有观众公然伸手猥亵,实在是骇人听闻。正因为这种反常,让该事件引发了众多关注。

而一个本应毫无疑义的事件,随后却引发了波澜。在网络上,有人称这位演员常说摸腿梗,猥亵者的摸腿行为是段子暗示、鼓励的结果,是脱口秀演员自己有问题。

类似言论的影响并不小,随后剧场发布声明称,经过相关部门核查,演出内容符合《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未发现有影响公序良俗行为。工作人员在采访时称“就算是演出玩梗,脱口秀演员也没说过‘你可以摸我的腿’,并且她多次强调男性不可以摸腿”。

有媒体也验证了这一说法。该演员确实说过摸腿梗,时常有“女性观众免费摸腿”的环节,但她也在台上多次“敬告”男性观众:“男孩不能摸。”

仔细想想,条分缕析舞台内容去认定违法行为“有无根据”,本身就落入了话语陷阱——这是舞台,是脱口秀,是一种夸张的表演,本身就是超现实的、调侃娱乐的。一个成年观众应该知道何谓笑话、何谓现实,应当有“不要入戏过深”的正常认知。

如果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什么,就要和现实行为对应,那演员如果开一些玩笑,比如“你请我吃顿饭”“我给你退票”,甚至“你可以娶我”,观众真的会当真吗?恐怕不太容易。那么为什么摸腿就觉得可以呢?这背后大概也是一种“精明”——摸腿这种快速的揩油,可以在现场气氛的烘托下糊弄过去,演员也可能会顾及演出效果而不至翻脸,值得“冒险一试”。

纠结演出现场演员说了什么段子,来为猥亵行为辩护,其实是模糊了焦点,也是一种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这种思维很常见,在此前的一些社会讨论中,也常见对性侵行为的辩护。“女性穿着暴露”“行为是在挑逗”“喝酒太多意识不清”等等,不都是常见借口?

我们看待这场脱口秀风波,也应该保持一种理性:演员说了摸腿梗(甚至还明确拒绝了男性摸腿),观众就认为可以摸腿,如果只有这种理解能力,那还是别看脱口秀,先看法治节目会更合适。

至于脱口秀的内容人们喜欢或不喜欢,是见仁见智的事。如果不喜欢,那么不买票、不关注,让该演员和类似演出从自己视野里消失,都是表达态度的一种方式,也完全合理。但是法律的红线却是对所有人适用的,也是时刻在场的,不会因为在演出现场就失效了。对于这一点,人们还是应当有清晰的认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