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涉企执法不是“一阵风”

2025-05-23 07:03 来源:南方日报

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问题,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执法标准不一致、要求不统一、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该罚不罚、“吃拿卡要”、粗暴执法等违反执法规范要求的行为……5月22日,司法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聚焦上述四类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纠治,取得初步成果,同时也坦言“与企业和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涉企执法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纠治,企业可以松下一口气。大家同样关心,专项行动过后,问题会不会反弹?或者说,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规范涉企执法“一阵风”?

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一方面,一些问题具有复杂性、顽固性,比如乱罚款、趋利性执法背后的利益动机、制度不完善,需要从根上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当前涉企行政执法当中还是存在着粗暴执法、任性执法和机械执法等问题。这里有很多是由人的原因导致的。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培训和监督,提高执法人员能力和素质,也是一项长期工程。

建立规范涉企执法长效机制,有三个发力点。

一是完善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行政执法事项多、工作量大、行政裁量权基准幅度比较大的领域,也是容易引发问题的领域,需要针对执法突出问题,制定具体规则,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以备受关注的违规异地执法为例,诸如个别地区公安机关违法违规异地抓捕,以“办案”为名行“创收”之实,既有司法问题,也有行政问题。特别是随着新业态的出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输、销售会涉及不同地方,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也会涉及异地执行问题。建立健全行政检查异地协助机制等,方能从源头筛除不合规异地执法。

二是管住人,提高执法人员能力和素质对提升执法水平具有关键作用。“每年都要接受上百次检查”类似荒唐事背后,有的是执法人员“查了就免责、不查就追责”的“卸责式”错误观念在作祟,有的是执法部门各自为政,只图自己省事。无论是缺乏服务意识,还是能力不济,都不该由企业来买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多地清理了不符合行政执法条件的人员,各地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线索1140条,处理相关人员1068人。严把入口关、能力关、素质关、责任关,利于解决因执法人员政策理解不到位、能力和水平不足而导致的执法乱象。

三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企业减负与执法增效双赢。同步发布的8个执法监督典型案例中,就有2起数字赋能规范涉企检查的例子,其中一起还是运用AI得到的“检查扰企”线索。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还提到,专项行动强化数字赋能,开发建设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工作平台,实时统一汇总问题线索,自动分送至相应地区和部门,“实时统计分析全国工作情况,及时提示预警,比如将罚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的设为预警值,要求相关地方说明情况,再采取相应的举措”。引入数字技术的做法,不仅能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破解人情掣肘,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刚性。

今年5月20日起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处理机制、涉企行政执法诉求沟通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随着此次专项行动的开展以及今后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将促进实现良法善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规范涉企执法不是“一阵风”

2025年05月23日 07:03   来源:南方日报   维 辰

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问题,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执法标准不一致、要求不统一、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该罚不罚、“吃拿卡要”、粗暴执法等违反执法规范要求的行为……5月22日,司法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聚焦上述四类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重点纠治,取得初步成果,同时也坦言“与企业和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涉企执法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纠治,企业可以松下一口气。大家同样关心,专项行动过后,问题会不会反弹?或者说,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规范涉企执法“一阵风”?

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一方面,一些问题具有复杂性、顽固性,比如乱罚款、趋利性执法背后的利益动机、制度不完善,需要从根上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当前涉企行政执法当中还是存在着粗暴执法、任性执法和机械执法等问题。这里有很多是由人的原因导致的。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培训和监督,提高执法人员能力和素质,也是一项长期工程。

建立规范涉企执法长效机制,有三个发力点。

一是完善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行政执法事项多、工作量大、行政裁量权基准幅度比较大的领域,也是容易引发问题的领域,需要针对执法突出问题,制定具体规则,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以备受关注的违规异地执法为例,诸如个别地区公安机关违法违规异地抓捕,以“办案”为名行“创收”之实,既有司法问题,也有行政问题。特别是随着新业态的出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输、销售会涉及不同地方,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也会涉及异地执行问题。建立健全行政检查异地协助机制等,方能从源头筛除不合规异地执法。

二是管住人,提高执法人员能力和素质对提升执法水平具有关键作用。“每年都要接受上百次检查”类似荒唐事背后,有的是执法人员“查了就免责、不查就追责”的“卸责式”错误观念在作祟,有的是执法部门各自为政,只图自己省事。无论是缺乏服务意识,还是能力不济,都不该由企业来买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多地清理了不符合行政执法条件的人员,各地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线索1140条,处理相关人员1068人。严把入口关、能力关、素质关、责任关,利于解决因执法人员政策理解不到位、能力和水平不足而导致的执法乱象。

三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企业减负与执法增效双赢。同步发布的8个执法监督典型案例中,就有2起数字赋能规范涉企检查的例子,其中一起还是运用AI得到的“检查扰企”线索。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还提到,专项行动强化数字赋能,开发建设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工作平台,实时统一汇总问题线索,自动分送至相应地区和部门,“实时统计分析全国工作情况,及时提示预警,比如将罚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的设为预警值,要求相关地方说明情况,再采取相应的举措”。引入数字技术的做法,不仅能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破解人情掣肘,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刚性。

今年5月20日起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处理机制、涉企行政执法诉求沟通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随着此次专项行动的开展以及今后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将促进实现良法善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