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错过航班耽误公务员考试大闹机场”传得沸沸扬扬,当事人反驳“是表弟不是儿子,也非参加公务员考试”;一司机驾车拖行小猫致死遭受大规模网暴,结果警方通报司机没有主观故意,此事纯属意外……连日来,网上一出出“反转剧”引发广泛关注,真真假假间的病毒式传播,让人对流量的冲动与盲目不寒而栗。
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一个刺激眼球的标题、一番主观臆测的评判,再带上几个敏感的“话题词”,一条所谓新闻很快便能冲上一地乃至全国热搜榜。不知从何时起,许多热点讯息出现魔幻化的倾向——明明事实未清、真假不明,相关推送却铺天盖地,无人求证还一拥而上。冲上热搜却毫无营养,全民围观却最终翻车,当这种劣质信息萦绕公众耳边喧嚣嘈杂,那些真正需要关注与讨论的内容反而会被淹没。
对流量的追求,让“语不惊人死不休”似乎成为常态,不仅网红、营销号、公众人物习以为常,许多普通网友也极易上头,将个人观点、情绪宣泄和道德审判“一勺烩”。更不容忽视的,是很多不明所以的激烈口水仗中,都能找到某些人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强带节奏、制造对立的痕迹。
今天,注意力已成稀缺资源。所谓“流量”,可以理解为“被看见”的量化指标。当它成为绝对的指挥棒和聚宝盆,“为了被看见而表达,为了迎合流量而乱喷”自然大行其道,结果就是情绪化、极端化、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更容易被推成热点。在这种循环中,网络话语的情绪含量“通货膨胀”,真相披露每每赶不上舆论发酵,而为拼抢热搜不时以讹传讹,又损害着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