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结束关锁后仍被系统通知“数小时未锁车”,免费时长内的骑行却“被超时”扣钱,骑行优惠卡是次卡还是月卡模糊不清……据新华社报道,不少用户使用共享单车遭遇平台“开盲盒式”扣费。平台扣的虽是“小钱”,却给用户添了大堵。
中消协日前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开盲盒式”扣费的重灾区还有共享充电宝。一些消费者归还充电宝后,系统未能及时终止订单,导致持续计费。此外,有的共享充电宝同区域、不同门店收费标准不同。其他消费领域同样暗藏扣费陷阱。比如明明没打车,却遭平台收取打车费;没接到扣费通知,却被平台自动续费……接到投诉,平台要么推称是系统问题,要么道歉后照扣不误,要么干脆装聋作哑。
不少用户质疑,平台“开盲盒式”扣费,不是技术不力、考虑不周,而是精准拿捏用户心理,将其作为侵害用户利益的套路。如果真是系统缺陷,怎么每次都是多收钱,没一次多返钱?如果平台真能知错就改,哪还有那么多用户接二连三地踩同一个坑?由于平台设定的扣费条款等表述比较专业,用户一般不会逐条查看。再加上信任平台,用户大多直接付款,甚至开通免密支付自动划钱。即便用户发现平台算的账不对,也懒得或没有精力为几块十几块的“小钱”计较;偶有较真的,往往因为投诉无果、举证艰难等无奈作罢。从复杂化条款到多扣“小钱”,再到对用户投诉置若罔闻,平台仿佛患上“听力障碍”。
“开盲盒式”扣费或许是精明的变现手段,一笔笔“小钱”,可以积少成多;但让消费者闹心,就很难说是聪明的商业谋划。“为了几块、十几块钱,要打很多个客服电话,有时还退不回来,还会担心不知道哪次又遇到类似情况”,消费者一次次留下坏印象,最终会用脚投票。在互联网时代,用户踩的雷转眼就可能出现在“吐槽帖”中;平台在用户身上薅的每根羊毛,早晚成为射向自身的“回旋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