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萌娃视频十分常见。萌娃们用自己憨态可掬的表情、略显笨拙的动作“治愈”了万千网友的“精神内耗”。但近日,半月谈记者发现,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亲子账号”存在诸如暴饮暴食、摆拍剧本打架、测评成年人化妆品乃至带货暴露服装等营销乱象。
父母将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保存下来,上传到网络与网友一同分享“养娃”的快乐和幸福,是人之常情;从这些视频中获得关注和一些经济支持,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父母也应当看到,在上传自己家“萌娃”视频时,始终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利用儿童人见人爱的特质和懵懂无知的特点进行“一本万利”的牟利,让自己从“爱的港湾”异化为“儿童经纪人”,是完全错误的。
长久以来,父母一直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爱的港湾”。这种称呼暗含着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一种依附关系,但这种关系应当是“抚养”与“赡养”的关系,而不应该是“处置”与“被处置”的关系。作为孩子家长的父母应当知道,孩子绝对不是一个可以任由其处置的“财产”,把孩子作为“吸睛”的广告牌,为自己的直播间打广告,或是展示自家产品的性能,都是对儿童的自主权利漠视的表现。因此,作为父母的家长不能以“儿童经纪人”自居,认为自己有权管理孩子表演、带货等事宜。
或许有人会以“锻炼口才”“经历社会”等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认为面对镜头可以让孩子获得历练,从而更好地成长。然而,只有当父母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才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获得流量编撰“姐弟争宠”“假摔”等剧本来吸引关注,于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无益,反而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认知;利用“大胃王”为孩子打上标签,不见得能给孩子带来多少荣誉感,反而可能会伤害其本就脆弱的身体。让孩子经受不该经历的东西,是对孩子的伤害而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