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不是“工具人”,父母岂能当“经纪人”

2025-05-22 10:26 来源:红网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萌娃视频十分常见。萌娃们用自己憨态可掬的表情、略显笨拙的动作“治愈”了万千网友的“精神内耗”。但近日,半月谈记者发现,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亲子账号”存在诸如暴饮暴食、摆拍剧本打架、测评成年人化妆品乃至带货暴露服装等营销乱象。

父母将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保存下来,上传到网络与网友一同分享“养娃”的快乐和幸福,是人之常情;从这些视频中获得关注和一些经济支持,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父母也应当看到,在上传自己家“萌娃”视频时,始终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利用儿童人见人爱的特质和懵懂无知的特点进行“一本万利”的牟利,让自己从“爱的港湾”异化为“儿童经纪人”,是完全错误的。

长久以来,父母一直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爱的港湾”。这种称呼暗含着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一种依附关系,但这种关系应当是“抚养”与“赡养”的关系,而不应该是“处置”与“被处置”的关系。作为孩子家长的父母应当知道,孩子绝对不是一个可以任由其处置的“财产”,把孩子作为“吸睛”的广告牌,为自己的直播间打广告,或是展示自家产品的性能,都是对儿童的自主权利漠视的表现。因此,作为父母的家长不能以“儿童经纪人”自居,认为自己有权管理孩子表演、带货等事宜。

或许有人会以“锻炼口才”“经历社会”等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认为面对镜头可以让孩子获得历练,从而更好地成长。然而,只有当父母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才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获得流量编撰“姐弟争宠”“假摔”等剧本来吸引关注,于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无益,反而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认知;利用“大胃王”为孩子打上标签,不见得能给孩子带来多少荣誉感,反而可能会伤害其本就脆弱的身体。让孩子经受不该经历的东西,是对孩子的伤害而不是爱。

父母的角色不容错位,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发展的环境,是法律强制的义务。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私心、赚取流量,将会触碰法律的红线。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牵挂。孩子的笑容,不应该只出现在镜头里,而应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这离不开父母对自己职责的正确认识,也离不开父母在“爱的港湾”这一岗位上的努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萌娃不是“工具人”,父母岂能当“经纪人”

2025年05月22日 10:26   来源:红网   宁清哲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萌娃视频十分常见。萌娃们用自己憨态可掬的表情、略显笨拙的动作“治愈”了万千网友的“精神内耗”。但近日,半月谈记者发现,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亲子账号”存在诸如暴饮暴食、摆拍剧本打架、测评成年人化妆品乃至带货暴露服装等营销乱象。

父母将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保存下来,上传到网络与网友一同分享“养娃”的快乐和幸福,是人之常情;从这些视频中获得关注和一些经济支持,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父母也应当看到,在上传自己家“萌娃”视频时,始终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利用儿童人见人爱的特质和懵懂无知的特点进行“一本万利”的牟利,让自己从“爱的港湾”异化为“儿童经纪人”,是完全错误的。

长久以来,父母一直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爱的港湾”。这种称呼暗含着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一种依附关系,但这种关系应当是“抚养”与“赡养”的关系,而不应该是“处置”与“被处置”的关系。作为孩子家长的父母应当知道,孩子绝对不是一个可以任由其处置的“财产”,把孩子作为“吸睛”的广告牌,为自己的直播间打广告,或是展示自家产品的性能,都是对儿童的自主权利漠视的表现。因此,作为父母的家长不能以“儿童经纪人”自居,认为自己有权管理孩子表演、带货等事宜。

或许有人会以“锻炼口才”“经历社会”等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认为面对镜头可以让孩子获得历练,从而更好地成长。然而,只有当父母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才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获得流量编撰“姐弟争宠”“假摔”等剧本来吸引关注,于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无益,反而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认知;利用“大胃王”为孩子打上标签,不见得能给孩子带来多少荣誉感,反而可能会伤害其本就脆弱的身体。让孩子经受不该经历的东西,是对孩子的伤害而不是爱。

父母的角色不容错位,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发展的环境,是法律强制的义务。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私心、赚取流量,将会触碰法律的红线。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牵挂。孩子的笑容,不应该只出现在镜头里,而应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这离不开父母对自己职责的正确认识,也离不开父母在“爱的港湾”这一岗位上的努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