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不适去校医室开假条,竟被要求脱裤子证明——近日,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一名女生的遭遇引发舆论关注。5月16日,涉事高校发布情况通报称,经调查,学校医务室值班人员工作开展符合相关流程,主动询问学生身体状况,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开展进一步诊疗工作,且未出现使用器械及手诊等检查行为。
从基本常识看,生理期症状更多依赖主观感受,比如痛经程度,靠脱裤检查根本无法精准判断,这一行为毫无医学合理性。即便校方强调“流程合规”“征得同意”方才开展进一步诊疗工作,可在如此情境下,所谓的“同意”难免带有被动性。这种以“合规”为名的权力越界,实质是对人格尊严的隐性伤害。
校方此前称,有女生“一月开假条四五次”,此举是为了防范部分学生谎称生理期以频繁请假。但这绝不能成为侵犯学生隐私的理由。管理的底线在于尊重,以“有罪推定”对待学生,用粗暴方式应对问题,既暴露了管理手段的匮乏,更折射出对学生权利的漠视。高校是培育理性与尊重的所在,如此“一刀切”的管理逻辑,显然与育人初心背道而驰。
高校对学生的信任,本应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与情感基石。相信学生的自觉性,相信她们对身体的认知、对学业的责任,更相信成长中的年轻人懂得尊重规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对“以生为本”理念的践行。这种信任不是放任,而是以弹性机制替代刚性控制。
事实上,技术进步已为管理改进提供了多元可能。学校完全可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痛经诊断证明等技术手段核验病情,或引入弹性请假机制,如每月预设生理假时长,既保障真实需求,又避免隐私侵害。更重要的是,高校需革新管理理念,从控制转向服务,在制度设计中注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比如建立匿名反馈渠道、邀请学生参与规则制定,让管理既有“硬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