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勤俭节约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025-05-21 08:04 来源:北京日报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厉行勤俭节约,是对优良品格的坚守,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示范作用,“勤俭办一切事业”成为共识和习惯。以政府“过紧日子”换百姓“过好日子”,这一增一减之间,凸显的是国家发展的民心账、价值观。

从严配备用车,严格精简会议,强化预算刚性约束,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党中央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作出修订,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治理铺张浪费,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奢靡之风,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使尚俭戒奢的良好风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追求。眼下,党中央在2013年版本基础上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聚焦当前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表述、新要求。比如,在“公务接待”“会议活动”上继续划实红线,明确不得以建设党性教育培训机构名义变相建设楼堂馆所、变相搞旅游开发;会议活动现场布置应当简朴,工作会议一律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可见,此番修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更新升级,进一步筑牢清风正气的制度堤坝。

厉行勤俭节约,是对优良品格的坚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中,崇俭戒奢更始终是一个鲜明标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留下了“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与革命事业”、延安窑洞里的“兴国之光”等一段段佳话,涌现出雷锋、王进喜等一批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先进典型。奋进新时代,“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示范作用,“勤俭办一切事业”成为共识和习惯。可以说,正是凭借着这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我们党才带领人民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厉行勤俭节约,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尽管今非昔比,但中国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更何况,浪费现象多发乎作风之弊。比如,讲排场比阔气,往往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然;过度的“痕迹管理”导致“纸张上的浪费”,根本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反浪费可谓锤炼作风的有效切口,久久为功地抓下去,有助于撬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变局。当前,国内外形势愈加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改革发展,优良作风是根本保证。

厉行勤俭节约,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人走向现代化生活,必须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之路。高质量发展也并不是生产消费的反复叠加、经济总量的无限扩张,而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以粮食安全问题为例,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不仅要从生产端重视粮食稳产增收,还得从消费端绷紧节约这根弦。更关键的,“省”不是“抠”,而是为了把资源更好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三公”经费比2019年减少20%,而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增长25.5%。以政府“过紧日子”换百姓“过好日子”,这一增一减之间,凸显的是国家发展的民心账、价值观。

厉行勤俭节约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一阵风。近些年,“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等显性问题大大收敛,但改头换面的超标接待、违规吃喝等仍未绝迹,足可见奢靡浪费等作风问题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反复性。此番《条例》的修订是一个新的契机,我们要在落实中对标对表深入查摆问题,尤其要刹住浪费的新变种、新形式,让“过紧日子”成为一种习惯。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让每一项财政支出都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将“真金白银”投入到国家高质量发展事业上。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将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一碗饭、一瓶水、一张纸做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良好政治生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厉行勤俭节约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025年05月21日 08:04   来源:北京日报   关末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厉行勤俭节约,是对优良品格的坚守,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示范作用,“勤俭办一切事业”成为共识和习惯。以政府“过紧日子”换百姓“过好日子”,这一增一减之间,凸显的是国家发展的民心账、价值观。

从严配备用车,严格精简会议,强化预算刚性约束,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党中央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作出修订,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治理铺张浪费,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奢靡之风,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使尚俭戒奢的良好风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追求。眼下,党中央在2013年版本基础上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聚焦当前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表述、新要求。比如,在“公务接待”“会议活动”上继续划实红线,明确不得以建设党性教育培训机构名义变相建设楼堂馆所、变相搞旅游开发;会议活动现场布置应当简朴,工作会议一律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可见,此番修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更新升级,进一步筑牢清风正气的制度堤坝。

厉行勤俭节约,是对优良品格的坚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中,崇俭戒奢更始终是一个鲜明标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留下了“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与革命事业”、延安窑洞里的“兴国之光”等一段段佳话,涌现出雷锋、王进喜等一批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先进典型。奋进新时代,“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示范作用,“勤俭办一切事业”成为共识和习惯。可以说,正是凭借着这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我们党才带领人民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厉行勤俭节约,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尽管今非昔比,但中国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更何况,浪费现象多发乎作风之弊。比如,讲排场比阔气,往往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然;过度的“痕迹管理”导致“纸张上的浪费”,根本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反浪费可谓锤炼作风的有效切口,久久为功地抓下去,有助于撬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变局。当前,国内外形势愈加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改革发展,优良作风是根本保证。

厉行勤俭节约,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人走向现代化生活,必须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之路。高质量发展也并不是生产消费的反复叠加、经济总量的无限扩张,而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以粮食安全问题为例,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不仅要从生产端重视粮食稳产增收,还得从消费端绷紧节约这根弦。更关键的,“省”不是“抠”,而是为了把资源更好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三公”经费比2019年减少20%,而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增长25.5%。以政府“过紧日子”换百姓“过好日子”,这一增一减之间,凸显的是国家发展的民心账、价值观。

厉行勤俭节约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一阵风。近些年,“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等显性问题大大收敛,但改头换面的超标接待、违规吃喝等仍未绝迹,足可见奢靡浪费等作风问题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反复性。此番《条例》的修订是一个新的契机,我们要在落实中对标对表深入查摆问题,尤其要刹住浪费的新变种、新形式,让“过紧日子”成为一种习惯。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让每一项财政支出都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将“真金白银”投入到国家高质量发展事业上。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将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一碗饭、一瓶水、一张纸做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良好政治生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