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务必坚持实事求是

2025-05-21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优化提升每座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和功能,适应市民对人居环境、城市功能及品质的新需求。这个过程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每个肌体的健康程度、代谢水平不同,有机物的合成、降解也会有差异。因此,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拆旧建新,在过程上必须注重系统性,在方式上也要立足差异性。

  一方面,尽力而为做好“必答题”。大部分城市里都存在一些市民迫切希望改造的老旧小区和陈旧设施,这些地方设施设备老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市民日常生活。还有一些老旧厂房、历史街区等资源,尽管已经不再发挥建设之初的作用,但却是见证一座城市成长的宝贵记忆,经过改造可以实现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因此,城市更新要优先补齐影响城市基本功能的短板弱项,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合理盘活闲置资源。

  另一方面,量力而行慎做“超纲题”。近年来,有的地方在城市更新中建设布局功能适度超前的项目,有的摊子铺得太大超过了资金平衡范围。对这些项目,应进行科学论证,特别是在资金来源上要统筹考虑,切不可盲目举债大拆大建。否则,一旦资金跟不上,就会影响项目建设和功能,甚至会有烂尾风险,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同时,力戒形式主义杜绝“跑偏题”。城市更新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验,既要经得起实际效果的检验,也要经得起老百姓口碑和时间的检验,最怕出现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既没有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完善,也浪费了资金。因此,在谋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时,要摈弃“大干快上”的冲动,修炼“绣花功夫”的定力,确保每个改造方案都经得起民意丈量、每个建设项目都扛得住时间检验,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实依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更新务必坚持实事求是

2025年05月21日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优化提升每座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和功能,适应市民对人居环境、城市功能及品质的新需求。这个过程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每个肌体的健康程度、代谢水平不同,有机物的合成、降解也会有差异。因此,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拆旧建新,在过程上必须注重系统性,在方式上也要立足差异性。

  一方面,尽力而为做好“必答题”。大部分城市里都存在一些市民迫切希望改造的老旧小区和陈旧设施,这些地方设施设备老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市民日常生活。还有一些老旧厂房、历史街区等资源,尽管已经不再发挥建设之初的作用,但却是见证一座城市成长的宝贵记忆,经过改造可以实现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因此,城市更新要优先补齐影响城市基本功能的短板弱项,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合理盘活闲置资源。

  另一方面,量力而行慎做“超纲题”。近年来,有的地方在城市更新中建设布局功能适度超前的项目,有的摊子铺得太大超过了资金平衡范围。对这些项目,应进行科学论证,特别是在资金来源上要统筹考虑,切不可盲目举债大拆大建。否则,一旦资金跟不上,就会影响项目建设和功能,甚至会有烂尾风险,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同时,力戒形式主义杜绝“跑偏题”。城市更新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验,既要经得起实际效果的检验,也要经得起老百姓口碑和时间的检验,最怕出现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既没有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完善,也浪费了资金。因此,在谋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时,要摈弃“大干快上”的冲动,修炼“绣花功夫”的定力,确保每个改造方案都经得起民意丈量、每个建设项目都扛得住时间检验,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实依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