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拦车”再敲警钟,公共秩序不容“个人任性”践踏

2025-05-19 07:26 来源:红网

近日,湖南株洲西站一辆列车即将发车时,一名旅客用身体阻挡正在正常关闭的车门,工作人员在停止关闭车门后,将该旅客推进车厢内。事后了解到,该旅客是因发现上错车,随即用身体阻挡正在正常关闭的车门,欲强行下车乘坐另一辆列车。(5月17日 央视新闻)

幸运的是,该旅客并未受伤,但这一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当个人失误遭遇规则边界时,为何下意识的行为是“拦车”,而非采取合适的措施。究其本质,是人们的“冲动”扼制了“冷静”,在“冲动”面前,自身安全和乘客乘车规则都沦为泡沫,只有扼制住“冲动”,树立起规则意识,才能不让拦门事件成风。

拦车行为的表象是情绪失控,本质却是个人利益的放大化。当旅客因赶不上车、上错车等原因产生焦急、冲动等情绪时,极易使“个人诉求”遮蔽公共秩序,并做出一系列不计后果的行为,然而,这并不是阻挡高铁的理由。依常理判断,火车、高铁等乘车时,要看准站台、车号、登车时间等基本信息,并在规定的时间和位置进行登车,这样既能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又能保障每一位乘车人的权益,也就不会产生“冲动”。

然而,部分人存在“自我优先”的思维,将列车运行的精密时刻表视为可随意调整的“私人闹钟”,将工作人员的善意提醒视为可协商的“人情空间”,最终让一时冲动成为挑战规则的借口。从2021年徐州一旅客因下错站台,用行李箱阻挡车门,到2023年旅客甘某站台吸烟后用手阻挡车门,再到2025年深圳一旅客因等同伴,用身体阻拦车门关闭……这诸多案例,无不在揭示部分人缺乏社会基本常识:公共空间中的自由,必须以不侵犯他人权益为前提。列车运行有严格的时间线,一趟列车的车门关闭与否,关乎整个高铁线路的调整,再者,浪费了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的时间。这种将个人方便置于公共秩序之上的做法,严重侵害了公共利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规则是现代社会的运行基石,而拦车门事件频发,暴露出法治教育与现实行为的严重割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对强行拦车等行为,会进行相应的处罚,对于扰乱秩序且危及安全、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将被铁路列为失信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律。但仍有部分人将“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例如以等待同伴为由道德绑架,或以“不小心错过”、“情急之下的冲动”为借口逃避,这种不正当理由,正在消解公众对秩序的敬畏。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案例中暴露出的“人情大于法理”的错误认知,可能形成破窗效应。例如,若对轻微拦车行为仅作口头警告,而非依法处罚,便会释放“违规成本低廉”的错误信号,诱导更多人效仿。此前的深圳拦车门事件,经过铁路部门、警方、民众的合力,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了事件,共同维护了公共交通运行的规则。若是想根治拦车门乱象,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规则”,形成文化培育、技术引进、制度完善的多维治理体系,增强民众规则意识,借助制度的刚性和技术的预防性,形成协同治理。除此之外,还可设立坐错车、下错站的快捷换乘通道,完善铁路服务,让规则刚性也能充满治理温度。

当高铁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每个公民都应守好文明的底线。从“肉身挡车”到“规则护行”,不仅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更依赖每个公民对公共秩序的内心认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肉身拦车”再敲警钟,公共秩序不容“个人任性”践踏

2025年05月19日 07:26   来源:红网   谢嘉亮

近日,湖南株洲西站一辆列车即将发车时,一名旅客用身体阻挡正在正常关闭的车门,工作人员在停止关闭车门后,将该旅客推进车厢内。事后了解到,该旅客是因发现上错车,随即用身体阻挡正在正常关闭的车门,欲强行下车乘坐另一辆列车。(5月17日 央视新闻)

幸运的是,该旅客并未受伤,但这一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当个人失误遭遇规则边界时,为何下意识的行为是“拦车”,而非采取合适的措施。究其本质,是人们的“冲动”扼制了“冷静”,在“冲动”面前,自身安全和乘客乘车规则都沦为泡沫,只有扼制住“冲动”,树立起规则意识,才能不让拦门事件成风。

拦车行为的表象是情绪失控,本质却是个人利益的放大化。当旅客因赶不上车、上错车等原因产生焦急、冲动等情绪时,极易使“个人诉求”遮蔽公共秩序,并做出一系列不计后果的行为,然而,这并不是阻挡高铁的理由。依常理判断,火车、高铁等乘车时,要看准站台、车号、登车时间等基本信息,并在规定的时间和位置进行登车,这样既能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又能保障每一位乘车人的权益,也就不会产生“冲动”。

然而,部分人存在“自我优先”的思维,将列车运行的精密时刻表视为可随意调整的“私人闹钟”,将工作人员的善意提醒视为可协商的“人情空间”,最终让一时冲动成为挑战规则的借口。从2021年徐州一旅客因下错站台,用行李箱阻挡车门,到2023年旅客甘某站台吸烟后用手阻挡车门,再到2025年深圳一旅客因等同伴,用身体阻拦车门关闭……这诸多案例,无不在揭示部分人缺乏社会基本常识:公共空间中的自由,必须以不侵犯他人权益为前提。列车运行有严格的时间线,一趟列车的车门关闭与否,关乎整个高铁线路的调整,再者,浪费了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的时间。这种将个人方便置于公共秩序之上的做法,严重侵害了公共利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规则是现代社会的运行基石,而拦车门事件频发,暴露出法治教育与现实行为的严重割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对强行拦车等行为,会进行相应的处罚,对于扰乱秩序且危及安全、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将被铁路列为失信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律。但仍有部分人将“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例如以等待同伴为由道德绑架,或以“不小心错过”、“情急之下的冲动”为借口逃避,这种不正当理由,正在消解公众对秩序的敬畏。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案例中暴露出的“人情大于法理”的错误认知,可能形成破窗效应。例如,若对轻微拦车行为仅作口头警告,而非依法处罚,便会释放“违规成本低廉”的错误信号,诱导更多人效仿。此前的深圳拦车门事件,经过铁路部门、警方、民众的合力,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了事件,共同维护了公共交通运行的规则。若是想根治拦车门乱象,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规则”,形成文化培育、技术引进、制度完善的多维治理体系,增强民众规则意识,借助制度的刚性和技术的预防性,形成协同治理。除此之外,还可设立坐错车、下错站的快捷换乘通道,完善铁路服务,让规则刚性也能充满治理温度。

当高铁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每个公民都应守好文明的底线。从“肉身挡车”到“规则护行”,不仅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更依赖每个公民对公共秩序的内心认同。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