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躲冰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5-05-16 07:08 来源:北京晚报

5月13日晚,北京突降冰雹。据本报报道,部分车主驶至三环、四环主路桥下时违停躲避冰雹,导致后方严重拥堵。此事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躲冰雹车主太自私,让后方车辆被迫堵在路上挨砸;也有网友认为紧急避险是人之常情,不应苛责。

不可否认,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紧急时刻保护自己是本能驱使。这场冰雹突如其来,且阵仗不小。车辆行驶过程中遭遇冰雹,当然有一定的危险系数。车主看到噼里啪啦的冰雹从天而降,担心害怕乃至不知所措都很正常。行驶至立交桥下,相当于进入安全区域,不排除有的车主一时情急打算避避“风头”,未必有意挡道;但也不能排除部分车主我行我素,先占住“有利地形”,完全没有顾及后方的车辆。

无论车主是否主观故意,客观上都损害了公共交通秩序。在雨雪冰雹等特殊天气,三四环等主路本就容易交通不畅。车主占据立交桥下主路,必然进一步加剧拥堵。躲在立交桥下的车辆,确实能少挨砸几分钟,可后面的车主不仅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还要眼睁睁地多挨一通通冰雹乱砸;不仅车辆可能蒙受损失,还可能加剧恐慌情绪。毫无疑问,立交桥下躲冰雹,是一种利己损人的行为。

其实,就当晚的天气状况,紧急避险的理由并不充分。紧急避险的前提是“合理避险”,谁也不愿意自家车被砸,谁都希望能躲避冰雹,但当时所有的车辆都在道路行驶,难道立交桥下车辆才有紧急避险的需要?据律师分析,避险行为不得过度妨碍他人通行权或公共道路畅通,因避险不当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责任。此外,有驾驶常识的车主都知道,机动车在主干道上不得违反规定停放或临时停车。

立交桥下躲冰雹,再次折射在公共空间利己与利他的矛盾。曾几何时,北京人把公共汽车上车的踏板称为“变心板”,没踩上去的人都在喊再往车里挤挤,一旦踩上踏板就喊里面没地儿了,让后面的乘客等下一趟。虽然“变心板”已经成为历史,但“变心板”现象并没有消失。比如在乘坐地铁时,很多乘客总是挤在门口,不愿往车厢中部移动,导致不应有的堵塞。如果不规劝或阻止立交桥下躲冰雹,难免再现“变心板”效应。遇到雨雪冰雹天气,如果每个车主都选择在立交桥等公共道路停留,那公共交通岂不乱套?城市交通大动脉,人为阻断哪怕几分钟,带来的影响或不可估量。

在城市公共空间,利己应为利他让路;自己躲冰雹时,应该想想在冰雹中的他人,应该换位思考被堵在后面的是自己。但愿立交桥下躲冰雹引发的争议,能够促使更多市民自觉摈弃自私自利的想法,遵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再遇到冰雹等紧急情况,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理应经得起冰雹的考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桥下躲冰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5年05月16日 07:08   来源:北京晚报   张悦

5月13日晚,北京突降冰雹。据本报报道,部分车主驶至三环、四环主路桥下时违停躲避冰雹,导致后方严重拥堵。此事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躲冰雹车主太自私,让后方车辆被迫堵在路上挨砸;也有网友认为紧急避险是人之常情,不应苛责。

不可否认,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紧急时刻保护自己是本能驱使。这场冰雹突如其来,且阵仗不小。车辆行驶过程中遭遇冰雹,当然有一定的危险系数。车主看到噼里啪啦的冰雹从天而降,担心害怕乃至不知所措都很正常。行驶至立交桥下,相当于进入安全区域,不排除有的车主一时情急打算避避“风头”,未必有意挡道;但也不能排除部分车主我行我素,先占住“有利地形”,完全没有顾及后方的车辆。

无论车主是否主观故意,客观上都损害了公共交通秩序。在雨雪冰雹等特殊天气,三四环等主路本就容易交通不畅。车主占据立交桥下主路,必然进一步加剧拥堵。躲在立交桥下的车辆,确实能少挨砸几分钟,可后面的车主不仅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还要眼睁睁地多挨一通通冰雹乱砸;不仅车辆可能蒙受损失,还可能加剧恐慌情绪。毫无疑问,立交桥下躲冰雹,是一种利己损人的行为。

其实,就当晚的天气状况,紧急避险的理由并不充分。紧急避险的前提是“合理避险”,谁也不愿意自家车被砸,谁都希望能躲避冰雹,但当时所有的车辆都在道路行驶,难道立交桥下车辆才有紧急避险的需要?据律师分析,避险行为不得过度妨碍他人通行权或公共道路畅通,因避险不当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责任。此外,有驾驶常识的车主都知道,机动车在主干道上不得违反规定停放或临时停车。

立交桥下躲冰雹,再次折射在公共空间利己与利他的矛盾。曾几何时,北京人把公共汽车上车的踏板称为“变心板”,没踩上去的人都在喊再往车里挤挤,一旦踩上踏板就喊里面没地儿了,让后面的乘客等下一趟。虽然“变心板”已经成为历史,但“变心板”现象并没有消失。比如在乘坐地铁时,很多乘客总是挤在门口,不愿往车厢中部移动,导致不应有的堵塞。如果不规劝或阻止立交桥下躲冰雹,难免再现“变心板”效应。遇到雨雪冰雹天气,如果每个车主都选择在立交桥等公共道路停留,那公共交通岂不乱套?城市交通大动脉,人为阻断哪怕几分钟,带来的影响或不可估量。

在城市公共空间,利己应为利他让路;自己躲冰雹时,应该想想在冰雹中的他人,应该换位思考被堵在后面的是自己。但愿立交桥下躲冰雹引发的争议,能够促使更多市民自觉摈弃自私自利的想法,遵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再遇到冰雹等紧急情况,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理应经得起冰雹的考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