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炸机”暴露文物保护新痛点

2025-05-08 06:58 来源:广州日报

5月5日晚间,一段无人机穿越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南小塔七层北卷洞时突然“炸机”失控的视频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警方已找到涉事“飞手”,经调查系擅自飞行,目前正按照程序开展处置工作。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当珍之爱之。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塔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事件发生后,众多网友在视频评论区留言“报警了”,鲜明表达出对于肇事者破坏文物行为的“零容忍”。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这是基本共识。然而现实中,珍贵文物被损毁的事件时有发生,每每令人痛惜不已。法源寺600年石狮子被游客推倒,长城、故宫惨遭刻字涂鸦,类似事件屡见报端,一次次挑战文明底线,一次次刺痛公众神经。

此次无人机“炸机”事件也不例外。据报道,整个景区被明确划定为禁飞区,设有醒目的标识牌,并通过电子屏循环播放禁飞公告。既有提示在前,为何无人机还是上了天?即便“炸机”是突发状况,但如此莽撞任性之举,对文物古迹的潜在破坏力不容小觑。即便这一次安然无事,那下一次谁又能保证?肇事者擅自飞行,对规则视若无睹、对文物缺乏敬畏,理应被依法追责。

文保区域不是个人秀场,容不得肆意撒野。细挖行为背后的动机,无论是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缺失,还是流量裹挟下的畸形自我展示,抑或是“也许没人抓”的侥幸心理,都很说明问题。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类似事件一再提示我们,补好文物保护这堂课很有必要。同时,文物保护不能总靠“事后找补”,怎样更好地立起“警戒线”“高压线”,如何优化完善防御治理体系,值得细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不乏类似案例以口头说教或“罚款+道歉”草草了结,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对此,有的景区将破坏文物行为的罚款上限提高到“赔不起”的数额;有些景区对文物破坏者共同实施联合惩戒。让任性妄为者付出更大代价、更有痛感,恐怕才能扼住他们蠢蠢欲动的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古塔“炸机”暴露文物保护新痛点

2025年05月08日 06:58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5月5日晚间,一段无人机穿越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南小塔七层北卷洞时突然“炸机”失控的视频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警方已找到涉事“飞手”,经调查系擅自飞行,目前正按照程序开展处置工作。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当珍之爱之。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塔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事件发生后,众多网友在视频评论区留言“报警了”,鲜明表达出对于肇事者破坏文物行为的“零容忍”。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这是基本共识。然而现实中,珍贵文物被损毁的事件时有发生,每每令人痛惜不已。法源寺600年石狮子被游客推倒,长城、故宫惨遭刻字涂鸦,类似事件屡见报端,一次次挑战文明底线,一次次刺痛公众神经。

此次无人机“炸机”事件也不例外。据报道,整个景区被明确划定为禁飞区,设有醒目的标识牌,并通过电子屏循环播放禁飞公告。既有提示在前,为何无人机还是上了天?即便“炸机”是突发状况,但如此莽撞任性之举,对文物古迹的潜在破坏力不容小觑。即便这一次安然无事,那下一次谁又能保证?肇事者擅自飞行,对规则视若无睹、对文物缺乏敬畏,理应被依法追责。

文保区域不是个人秀场,容不得肆意撒野。细挖行为背后的动机,无论是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缺失,还是流量裹挟下的畸形自我展示,抑或是“也许没人抓”的侥幸心理,都很说明问题。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类似事件一再提示我们,补好文物保护这堂课很有必要。同时,文物保护不能总靠“事后找补”,怎样更好地立起“警戒线”“高压线”,如何优化完善防御治理体系,值得细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不乏类似案例以口头说教或“罚款+道歉”草草了结,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对此,有的景区将破坏文物行为的罚款上限提高到“赔不起”的数额;有些景区对文物破坏者共同实施联合惩戒。让任性妄为者付出更大代价、更有痛感,恐怕才能扼住他们蠢蠢欲动的手。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