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90后”独居女生珍珍为陌生女性提供免费住宿一事引发关注。珍珍来自江西,在上海已经工作8年,她2024年在市区租下一户34平米的一居室后开始提供免费住宿。珍珍告诉记者,从2024年11月开始,她已经接待了29位女生,主要帮助旅游的大学生和找工作的人。珍珍表示,她会进一步引导住客注意安全、到公安局报备情况,也希望更多有余力的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入。(5月6日 《新京报》)
珍珍的善举,精准回应了现实中的迫切需求。在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动辄上千元的酒店住宿、复杂的短租平台规则,让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刚毕业的求职者,往往需要在陌生城市奔波数周寻找工作,高昂的住宿成本成为横亘在梦想前的第一道难关。珍珍的免费住宿,不仅提供了物理空间上的庇护,更给予了情感上的温暖支撑,让异乡人感受到城市的包容与善意。
然而,这份善意背后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现行住宿行业规范主要针对经营性场所,个人发起的免费住宿行为在责任界定、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空白。一旦发生意外或纠纷,无论是提供者还是接受者,都可能陷入法律困境。从安全角度考量,仅凭简单的身份登记,难以全面核查住客背景,潜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此前曾有类似互助行为因住客纠纷引发冲突的案例,这些教训警示我们:善意若缺乏制度保障,可能从温暖之举演变为危险之源。
要使这样的善意行为持续发挥作用,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保障机制,例如,在社区层面建立规范的短期住宿平台,纳入统一管理以及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信用背书和保险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