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洁员休息室不该是厕所最后一格”最该惊醒的是用工单位

2025-04-30 07:19 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一张湖南某大学保洁阿姨蜷缩在厕所隔间休息的照片刺痛了网友的眼球,“1平方米的生存空间”引起全网关注。“保洁员休息室不该是厕所最后一格”相关话题也直冲热搜。新华社记者走访多地发现,尽管不少用工单位能为保洁员提供休息场所,但其中不乏休息场所位置不合理及通风、采光条件差的情况。有的休息场所设在排水沟、垃圾桶附近,或厕所的工具间里,空气污浊。(4月28日新华社)

在很多网友的跟帖中,关于保洁阿姨在厕所隔间吃饭、在洗手池边上靠墙打盹、席地而坐的内容引发了网友之间的多重互动,众多网友强烈呼吁建设保洁员休息室。这一声音,体现了社会公众对于保洁员工作环境的应有关注,显现着担忧的心情和体恤的温度。

厕所隔间尽管不是厕所,但本质上也是厕所设施的一部分,不仅气味和氛围容易令人膈应,也毫无隐私,在这样的地方休息,谈何体面?

当然,现实中,很多保洁员“适应”了这样的处境。不少保洁员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出自偏僻乡村,“吃惯了”苦,觉得在城市能有份工作干、能有个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并不会去计较工作环境层面的得失,已然把不为人注意的利益牺牲当成一种常态。2025年3月,一女孩发布记录生活的视频,展示她安然住在公司的厕所中,房租每月50元,引发热议。租住厕所作为罕见案例具有多重成因,但也反映出一些劳动者寄望于通过条件和资源上的腾挪以满足生存需要的意识。

然而,保洁员在厕所隔间的“知足常乐”终究说明的是一个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到位,而这并不该被视为正常现象。

此外,此类现象不仅关乎保洁员群体的“环境待遇”,也关乎社会观感。很多网友表示无法接受保洁员在条件很差甚至恶劣的地方休息,这份不平则鸣并不多余。

有意思的是,在全网讨论这一问题之时,人们极少听闻有关单位正式发声。有的单位虽然表示会调查关注,但并无下文。有的单位干脆回应以“没有安排保洁员在厕所隔间休息”,以示“超脱”。

我们并不能否认,保洁员在厕所隔间休息通常是自主行为,但屡屡出现此类场景的背后,是相关群体在劳动权益保护体系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最应该主动关切保洁员的劳动权益,及早做出改变的,恰恰是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漠视和回避,无疑是一种失职行为。

“厕所隔间生态”只是一个表象。不久前,劳动报记者实地探访上海多家商场发现,保洁员工作时间大多在10-12个小时,一名保洁员往往需要负责一座小型商场的两层楼卫生工作,基本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高强度的工作量也让他们根本无暇休息。

对此,一方面,当从此类现象背后看到保洁员群体对于享受休息和尊重的渴望,通过建造保洁员休息室等设施,真切地传递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当从保洁员群体过度忙碌现象看到改善福利待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调节工作时长、纠正“加班文化”、落实更多权益,是必有之举。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改善保洁员的工作环境,华东政法大学设立“保洁员爱心暖屋”,浙江万里学院也为保洁员设立专门休息室,体现了高校的应有担当。本质上,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在一所大学或单位里,最美的风景不仅在于亮眼的成就,也在于“角落”里的温馨氛围。当保洁员、保安员……也能拥有良好的劳动环境时,一所大学或单位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洁员休息室不该是厕所最后一格”最该惊醒的是用工单位

2025年04月30日 07:19   来源:羊城晚报   伍里川

近日,一张湖南某大学保洁阿姨蜷缩在厕所隔间休息的照片刺痛了网友的眼球,“1平方米的生存空间”引起全网关注。“保洁员休息室不该是厕所最后一格”相关话题也直冲热搜。新华社记者走访多地发现,尽管不少用工单位能为保洁员提供休息场所,但其中不乏休息场所位置不合理及通风、采光条件差的情况。有的休息场所设在排水沟、垃圾桶附近,或厕所的工具间里,空气污浊。(4月28日新华社)

在很多网友的跟帖中,关于保洁阿姨在厕所隔间吃饭、在洗手池边上靠墙打盹、席地而坐的内容引发了网友之间的多重互动,众多网友强烈呼吁建设保洁员休息室。这一声音,体现了社会公众对于保洁员工作环境的应有关注,显现着担忧的心情和体恤的温度。

厕所隔间尽管不是厕所,但本质上也是厕所设施的一部分,不仅气味和氛围容易令人膈应,也毫无隐私,在这样的地方休息,谈何体面?

当然,现实中,很多保洁员“适应”了这样的处境。不少保洁员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出自偏僻乡村,“吃惯了”苦,觉得在城市能有份工作干、能有个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并不会去计较工作环境层面的得失,已然把不为人注意的利益牺牲当成一种常态。2025年3月,一女孩发布记录生活的视频,展示她安然住在公司的厕所中,房租每月50元,引发热议。租住厕所作为罕见案例具有多重成因,但也反映出一些劳动者寄望于通过条件和资源上的腾挪以满足生存需要的意识。

然而,保洁员在厕所隔间的“知足常乐”终究说明的是一个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到位,而这并不该被视为正常现象。

此外,此类现象不仅关乎保洁员群体的“环境待遇”,也关乎社会观感。很多网友表示无法接受保洁员在条件很差甚至恶劣的地方休息,这份不平则鸣并不多余。

有意思的是,在全网讨论这一问题之时,人们极少听闻有关单位正式发声。有的单位虽然表示会调查关注,但并无下文。有的单位干脆回应以“没有安排保洁员在厕所隔间休息”,以示“超脱”。

我们并不能否认,保洁员在厕所隔间休息通常是自主行为,但屡屡出现此类场景的背后,是相关群体在劳动权益保护体系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最应该主动关切保洁员的劳动权益,及早做出改变的,恰恰是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漠视和回避,无疑是一种失职行为。

“厕所隔间生态”只是一个表象。不久前,劳动报记者实地探访上海多家商场发现,保洁员工作时间大多在10-12个小时,一名保洁员往往需要负责一座小型商场的两层楼卫生工作,基本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高强度的工作量也让他们根本无暇休息。

对此,一方面,当从此类现象背后看到保洁员群体对于享受休息和尊重的渴望,通过建造保洁员休息室等设施,真切地传递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当从保洁员群体过度忙碌现象看到改善福利待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调节工作时长、纠正“加班文化”、落实更多权益,是必有之举。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改善保洁员的工作环境,华东政法大学设立“保洁员爱心暖屋”,浙江万里学院也为保洁员设立专门休息室,体现了高校的应有担当。本质上,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在一所大学或单位里,最美的风景不仅在于亮眼的成就,也在于“角落”里的温馨氛围。当保洁员、保安员……也能拥有良好的劳动环境时,一所大学或单位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