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规划师职业定位需回归“人本逻辑”

2025-04-24 07:51 来源:工人日报

  伴随老年经济兴起,养老规划师、养老经纪人等岗位招聘信息出现。4月22日《工人日报》的报道,揭开了这一新兴职业的复杂性。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养老规划师成了披着“规划”外衣的销售人员,有的从业者则凭借专业能力,成为个性化养老方案的定制顾问。

  当前养老规划师行业的乱象,本质是市场对老龄化需求的错位开发。一些保险公司、养老社区、保健品企业等将所谓的养老规划异化为推销工具,实则是在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进而收割一波又一波老年人。比如,某保险机构以“养老社区入住权”捆绑年金险销售,将“规划”偷换为金融产品推销。当养老规划师成为资本争夺的“代理人”,而非老年群体真实需求的“翻译者”,老年人的尊严感、自主权等养老核心诉求被严重稀释。以一位独居老人为例,其需要的或许不只是保险或养老公寓,还有包括医疗支持、情感陪伴与紧急救助在内的整合方案。

  真正的养老规划是“时间推演”和“资源拼图”,而非简单的产品推销。当前,销售型规划师推销产品,本质是渠道分销的末端节点;而服务型规划师则通过探访机构、评估适老化改造方案等充当客户与养老资源的“适配器”。后者显然更贴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即将养老焦虑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

  破解养老规划师的职业困境,需要引导从业者从销售型转向服务型,并精准定义其核心能力。这样的能力大致有三种,一是需求解码能力,即需区分客户的显性需求(如购买保险)与隐性需求(如对抗孤独风险);二是资源图谱的构建能力,要打通医疗、金融、社区服务的资源孤岛,如将社区医院的定期巡诊与商业保险的慢病管理条款衔接;三是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这要求规划师能预判老人的失能风险、资产通胀、家庭结构变动等变量。相关能力的培养,远非短期内训、考试认证所能实现,而需要包括老年医学、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等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以及系统的职业伦理建设。

  眼下,对养老规划师职业发展异化开展治理,显然不应停留在打击诈骗、规范招聘信息等层面,重构养老服务利益分配机制才是重点。具体而言,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削弱企业对需求的垄断解释权;推动养老产业链从“产品中心”转向“方案中心”,如将保险公司的养老社区、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文旅企业的适老化服务打包为模块化方案,由第三方规划师按需组合;以客户满意度、需求覆盖度为核心的服务评价指标代替以销售额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北京市朝阳区试点了“养老服务集成商”模式,由第三方机构评估老年人需求,再向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采购服务,规划师的角色更接近“需求管家”,相关做法或可为更多地方借鉴。

  养老规划师职业乱象,是银发经济转型期的阵痛。当更多老年人从“生存型养老”转向“品质型养老”,市场需要的不是推销员,而是能连接社会资源与个体生命的“养老架构师”。唯有将职业价值锚定在人的真实需求而非资本增值上,养老规划师才能更好地进化为老龄化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这不仅关乎一个行业的规范,更考验社会对“老有所养”的诚意与智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养老规划师职业定位需回归“人本逻辑”

2025年04月24日 07:51   来源:工人日报   王志顺

  伴随老年经济兴起,养老规划师、养老经纪人等岗位招聘信息出现。4月22日《工人日报》的报道,揭开了这一新兴职业的复杂性。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养老规划师成了披着“规划”外衣的销售人员,有的从业者则凭借专业能力,成为个性化养老方案的定制顾问。

  当前养老规划师行业的乱象,本质是市场对老龄化需求的错位开发。一些保险公司、养老社区、保健品企业等将所谓的养老规划异化为推销工具,实则是在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进而收割一波又一波老年人。比如,某保险机构以“养老社区入住权”捆绑年金险销售,将“规划”偷换为金融产品推销。当养老规划师成为资本争夺的“代理人”,而非老年群体真实需求的“翻译者”,老年人的尊严感、自主权等养老核心诉求被严重稀释。以一位独居老人为例,其需要的或许不只是保险或养老公寓,还有包括医疗支持、情感陪伴与紧急救助在内的整合方案。

  真正的养老规划是“时间推演”和“资源拼图”,而非简单的产品推销。当前,销售型规划师推销产品,本质是渠道分销的末端节点;而服务型规划师则通过探访机构、评估适老化改造方案等充当客户与养老资源的“适配器”。后者显然更贴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即将养老焦虑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

  破解养老规划师的职业困境,需要引导从业者从销售型转向服务型,并精准定义其核心能力。这样的能力大致有三种,一是需求解码能力,即需区分客户的显性需求(如购买保险)与隐性需求(如对抗孤独风险);二是资源图谱的构建能力,要打通医疗、金融、社区服务的资源孤岛,如将社区医院的定期巡诊与商业保险的慢病管理条款衔接;三是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这要求规划师能预判老人的失能风险、资产通胀、家庭结构变动等变量。相关能力的培养,远非短期内训、考试认证所能实现,而需要包括老年医学、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等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以及系统的职业伦理建设。

  眼下,对养老规划师职业发展异化开展治理,显然不应停留在打击诈骗、规范招聘信息等层面,重构养老服务利益分配机制才是重点。具体而言,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削弱企业对需求的垄断解释权;推动养老产业链从“产品中心”转向“方案中心”,如将保险公司的养老社区、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文旅企业的适老化服务打包为模块化方案,由第三方规划师按需组合;以客户满意度、需求覆盖度为核心的服务评价指标代替以销售额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北京市朝阳区试点了“养老服务集成商”模式,由第三方机构评估老年人需求,再向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采购服务,规划师的角色更接近“需求管家”,相关做法或可为更多地方借鉴。

  养老规划师职业乱象,是银发经济转型期的阵痛。当更多老年人从“生存型养老”转向“品质型养老”,市场需要的不是推销员,而是能连接社会资源与个体生命的“养老架构师”。唯有将职业价值锚定在人的真实需求而非资本增值上,养老规划师才能更好地进化为老龄化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这不仅关乎一个行业的规范,更考验社会对“老有所养”的诚意与智慧。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