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态除虫”只是听上去很美

2025-04-17 07:10 来源:南方日报

“灭蟑螂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据报道,售卖“神奇动物”已经成为一门生意,有店铺销量高达上万只。

“生物除虫”靠不靠谱?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华南生物防治之父”、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蒲蛰龙就着手研究“以虫治虫”,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份。近年来,全国各地也不乏积极探索,既降低农药残留风险,又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这样的“虫虫特工队”可谓一举多得。

但同样的逻辑,不能简单套用于家庭除虫。别看商家打着“安全环保”的旗号,对上门除虫服务,价格也算得上低廉,东西好不好,效果才是王道。检索有关报道发现,买蜘蛛来灭蟑螂并非最近才有,但它的“杀伤力”实在有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白额高脚蛛并非专门捕食蟑螂,也吃其他小型昆虫,一次可吃一到两只蟑螂,吃饱后能两周都不进食,与蟑螂几何级的繁殖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它虽然毒性较弱,但其毒液可能引发人的过敏反应和炎症,并非商家所宣称的“零危害”。

更不必说,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有专家表示,白额高脚蛛和蚰蜒都是捕食性动物,大量售卖并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毕竟,农业领域的“以虫治虫”遵循的是自然规律,且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具备专业力量支撑,而家庭“生态除虫”存在一定的自发性,长远来看,容易受商业利益驱动,带来无序的人工干预,造成生态风险。

这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监管问题。客观地说,“生态除虫”或许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即便是再小众的市场,也不能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游离于监管之外。就报道案例来看,商家有意突出“生态”概念,却对部分限定条件避重就轻,有制造“溢价”、夸大宣传之嫌。在记者的采访中,有卖家也承认:“要说保证有什么效果,也不太现实,因为活体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针对这类活体生物的销售,平台有责任强化商家资质和商品信息的审核,相关部门也应完善相应规则,让交易更加透明,堵住管控漏洞。

房间里的“小强”得灭,营销套路的“小强”也得打。从层出不穷的“零添加”,到五花八门的“量子科技”,再到一些所谓的“智能产品”……流量经济时代,噱头大于实质的营销套路总是一波接着一波,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除了不断加强科普宣传之外,消费者也不妨多问自己几句:有没有说的那么神?有没有办法验证?我真的需要它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庭“生态除虫”只是听上去很美

2025年04月17日 07:10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灭蟑螂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据报道,售卖“神奇动物”已经成为一门生意,有店铺销量高达上万只。

“生物除虫”靠不靠谱?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华南生物防治之父”、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蒲蛰龙就着手研究“以虫治虫”,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份。近年来,全国各地也不乏积极探索,既降低农药残留风险,又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这样的“虫虫特工队”可谓一举多得。

但同样的逻辑,不能简单套用于家庭除虫。别看商家打着“安全环保”的旗号,对上门除虫服务,价格也算得上低廉,东西好不好,效果才是王道。检索有关报道发现,买蜘蛛来灭蟑螂并非最近才有,但它的“杀伤力”实在有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白额高脚蛛并非专门捕食蟑螂,也吃其他小型昆虫,一次可吃一到两只蟑螂,吃饱后能两周都不进食,与蟑螂几何级的繁殖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它虽然毒性较弱,但其毒液可能引发人的过敏反应和炎症,并非商家所宣称的“零危害”。

更不必说,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有专家表示,白额高脚蛛和蚰蜒都是捕食性动物,大量售卖并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毕竟,农业领域的“以虫治虫”遵循的是自然规律,且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具备专业力量支撑,而家庭“生态除虫”存在一定的自发性,长远来看,容易受商业利益驱动,带来无序的人工干预,造成生态风险。

这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监管问题。客观地说,“生态除虫”或许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即便是再小众的市场,也不能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游离于监管之外。就报道案例来看,商家有意突出“生态”概念,却对部分限定条件避重就轻,有制造“溢价”、夸大宣传之嫌。在记者的采访中,有卖家也承认:“要说保证有什么效果,也不太现实,因为活体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针对这类活体生物的销售,平台有责任强化商家资质和商品信息的审核,相关部门也应完善相应规则,让交易更加透明,堵住管控漏洞。

房间里的“小强”得灭,营销套路的“小强”也得打。从层出不穷的“零添加”,到五花八门的“量子科技”,再到一些所谓的“智能产品”……流量经济时代,噱头大于实质的营销套路总是一波接着一波,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除了不断加强科普宣传之外,消费者也不妨多问自己几句:有没有说的那么神?有没有办法验证?我真的需要它吗?

(责任编辑:年巍)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