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蟑螂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据报道,售卖“神奇动物”已经成为一门生意,有店铺销量高达上万只。
“生物除虫”靠不靠谱?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华南生物防治之父”、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蒲蛰龙就着手研究“以虫治虫”,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份。近年来,全国各地也不乏积极探索,既降低农药残留风险,又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这样的“虫虫特工队”可谓一举多得。
但同样的逻辑,不能简单套用于家庭除虫。别看商家打着“安全环保”的旗号,对上门除虫服务,价格也算得上低廉,东西好不好,效果才是王道。检索有关报道发现,买蜘蛛来灭蟑螂并非最近才有,但它的“杀伤力”实在有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白额高脚蛛并非专门捕食蟑螂,也吃其他小型昆虫,一次可吃一到两只蟑螂,吃饱后能两周都不进食,与蟑螂几何级的繁殖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它虽然毒性较弱,但其毒液可能引发人的过敏反应和炎症,并非商家所宣称的“零危害”。
更不必说,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有专家表示,白额高脚蛛和蚰蜒都是捕食性动物,大量售卖并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毕竟,农业领域的“以虫治虫”遵循的是自然规律,且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具备专业力量支撑,而家庭“生态除虫”存在一定的自发性,长远来看,容易受商业利益驱动,带来无序的人工干预,造成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