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上主播偷逃税口子,助力网络直播行业稳健前行

2025-04-03 06:46 来源:工人日报

据4月1日新华社报道,在国家税务总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涉税违法问题频发的高风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作为重点对象,先后依法查处了一批加油站和网络主播、明星艺人、股权转让偷逃税等典型案件。2024年,对169名网络主播开展检查,累计查补收入8.99亿元,有力规范了行业税收秩序,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

网络主播作为新兴职业,以其独特的吸粉能力与商业魅力,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带货主播凭借精准巧妙的推销技能促成一笔笔交易;知识类、演艺类主播通过干货满满的经验分享、专业投入的精彩表演而收获高额打赏。平台工资、观众打赏、广告分成、带货佣金等,共同构成了这一群体广泛的收入来源,一些头部主播收入惊人。

然而,部分主播的纳税意识并未随着收入增长而有所增强。以此次发布会公布的典型案例中的一位网红主播为例,其采用个人账户收款的方式隐匿销售收入,将本应按劳务报酬所得纳税的收入,违规转换为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以此偷逃税款,最终被依法追缴税费、加收滞纳金,并面临758万元的高额罚款。

网络主播偷逃税现象屡禁不止,背后成因错综复杂。一方面,网络直播行业爆发式增长,收入形式纷繁复杂,交易数字化程度极高,部分交易借助虚拟货币、私下转账等隐蔽方式进行,客观上增加了对其进行精准追踪、全面核实的难度,税收监管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另一方面,部分主播纳税知识匮乏,诚信意识淡薄,将偷逃税视作“生财捷径”,肆意游走在法律红线边缘,妄图蒙混过关。

网络主播偷逃税性质恶劣,其危害不容小觑。从经济角度看,偷逃税行为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严重侵害公共利益。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关键支柱,本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主播偷逃税让相关领域财政资金缺口难以填补,阻碍了社会整体发展。从社会公平角度看,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网络主播享受高收入,却肆意践踏纳税规则,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从行业发展角度看,主播偷逃税歪风一旦在行业内肆意蔓延,将严重侵蚀网络直播行业健康生态,挤压合法纳税主播的生存空间,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整治网络主播偷逃税乱象,需多方协同发力、综合施策。税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税收监管力度,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更完备的税收监测体系,精准识别主播各类收入,全力堵塞税收漏洞,同时加大对偷逃税行为的惩处力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威慑。网络直播平台也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工作,规范主播收入管理流程,如实提供相关数据。此外,也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主播的税收知识教育,提升其纳税意识,引导主播群体依法自觉纳税。

网络主播查补近9亿元收入,这不仅是对偷逃税主播的有力惩戒,更是对整个网络直播行业的深刻警示。唯有严守依法纳税底线,网络直播行业方能在健康轨道上稳健前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堵上主播偷逃税口子,助力网络直播行业稳健前行

2025年04月03日 06:46   来源:工人日报   吴睿鸫

据4月1日新华社报道,在国家税务总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涉税违法问题频发的高风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作为重点对象,先后依法查处了一批加油站和网络主播、明星艺人、股权转让偷逃税等典型案件。2024年,对169名网络主播开展检查,累计查补收入8.99亿元,有力规范了行业税收秩序,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

网络主播作为新兴职业,以其独特的吸粉能力与商业魅力,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带货主播凭借精准巧妙的推销技能促成一笔笔交易;知识类、演艺类主播通过干货满满的经验分享、专业投入的精彩表演而收获高额打赏。平台工资、观众打赏、广告分成、带货佣金等,共同构成了这一群体广泛的收入来源,一些头部主播收入惊人。

然而,部分主播的纳税意识并未随着收入增长而有所增强。以此次发布会公布的典型案例中的一位网红主播为例,其采用个人账户收款的方式隐匿销售收入,将本应按劳务报酬所得纳税的收入,违规转换为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以此偷逃税款,最终被依法追缴税费、加收滞纳金,并面临758万元的高额罚款。

网络主播偷逃税现象屡禁不止,背后成因错综复杂。一方面,网络直播行业爆发式增长,收入形式纷繁复杂,交易数字化程度极高,部分交易借助虚拟货币、私下转账等隐蔽方式进行,客观上增加了对其进行精准追踪、全面核实的难度,税收监管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另一方面,部分主播纳税知识匮乏,诚信意识淡薄,将偷逃税视作“生财捷径”,肆意游走在法律红线边缘,妄图蒙混过关。

网络主播偷逃税性质恶劣,其危害不容小觑。从经济角度看,偷逃税行为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严重侵害公共利益。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关键支柱,本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主播偷逃税让相关领域财政资金缺口难以填补,阻碍了社会整体发展。从社会公平角度看,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网络主播享受高收入,却肆意践踏纳税规则,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从行业发展角度看,主播偷逃税歪风一旦在行业内肆意蔓延,将严重侵蚀网络直播行业健康生态,挤压合法纳税主播的生存空间,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整治网络主播偷逃税乱象,需多方协同发力、综合施策。税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税收监管力度,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更完备的税收监测体系,精准识别主播各类收入,全力堵塞税收漏洞,同时加大对偷逃税行为的惩处力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威慑。网络直播平台也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工作,规范主播收入管理流程,如实提供相关数据。此外,也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主播的税收知识教育,提升其纳税意识,引导主播群体依法自觉纳税。

网络主播查补近9亿元收入,这不仅是对偷逃税主播的有力惩戒,更是对整个网络直播行业的深刻警示。唯有严守依法纳税底线,网络直播行业方能在健康轨道上稳健前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