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近期陆续接到消费者投诉,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提醒消费者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清晨醒来,发现手机收到许多扣款短信;午休之时,账户里的钱悄然流向虚拟账户;深夜熟睡,不法分子正在进行盗刷……这不是在拍摄科幻电影,而是“免密支付”背后的“消费陷阱”。所谓“免密支付”,就是“无需密码就可支付”,这在不少支付平台上广泛适用于“小额支付”。中消协近日发布的提示,将“免密支付”功能背后的安全隐患暴露于公众视野,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反思。
“免密支付”的出现,本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但我们在享受其中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方面,“无感支付”缩短了交易流程,让“买买买”更加“无痛”,容易造成“冲动消费”。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已成为诱导消费的主要元凶。另一方面,支付平台推广“免密支付”时所强调的“便捷”,如今正成为不法分子操作的“便捷”。例如,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若被他人获取账号或设备,他人便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且无需二次验证。部分平台免密额度虽设单笔上限,但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盗刷仍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面对“免密支付”带来的安全隐患,消费者自身是“第一道防线”。其一,就如同自家钥匙不能随便交给别人一样,免密支付“非必要不开通”的原则也要谨记在心。其二,对支付平台上已经开通的功能,要定期进行检查、清理,更好地为数字钱包装上“防盗门”。其三,定期查看账单通知,发现不明消费立即核查。一旦遭遇盗刷的情况,也要沉着冷静,立即冻结支付渠道,及时向平台进行申诉,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只有人人都对此保持“零容忍”的态度,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更大的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