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产业是依托地域资源禀赋和独特乡土文化,根植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极具乡土人文特色的产业形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富民效应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建了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了33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18万亿元。经过多年政策引导、扶持和培育,天水的花牛果、柳州的螺蛳粉、单县的羊肉汤等农特产品走向全国,村超、村BA、雪乡等“村字头”文旅IP走红网络。从上游原材料种植养殖、中游农产品加工到下游农文旅融合,一批乡村特色产业的延链“蝶变”,成为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也走出了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路。
不容忽视的是,进一步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较低、质量不稳定、标准不统一,电商经营门槛低、小微经营者众多,甚至出现了以次充好、低价竞争、高价宰客等乱象,需要多措并举、稳健施策、延链增效,把乡村特色产业建成联农带农的富民产业。
依“特”成“产”是深耕产业化基础,科技赋能是延链增效的关键。各地要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为导向,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标准和评价体系。调动各类要素帮扶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创建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群聚效应。通过虚拟仿真、人工智能赋能“农产品+文创+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链进军,促使乡村特色产业跳出种植、养殖的狭窄出口,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构建完整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