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发展

2025-03-24 07: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西文明交流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就已持续上千年。从张骞到郑和,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存续不绝。新航路开辟之后,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掀起了欧洲的“中国风”。通过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中华文明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对西方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种贡献可以从器物(包括技术)、制度以及思想文化3个方面来谈。

  在器物方面,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于世界的贡献,人尽皆知。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榜上有名。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造纸工艺,降低了造纸成本。早在蔡伦之前,纸张已由汉朝的屯田军士和往来客商传入西域。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考察时,就曾发现一片属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西汉古纸。吐鲁番地区出土的西晋至隋朝的古纸中,写有波斯文、粟特文、希腊文、吐火罗文、叙利亚文、梵文等文字,说明纸张在这时已传入相关地区。

  过去一般认为,12世纪纸张才由伊斯兰教徒传入印度,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唐代僧人义净于671年赴印度取经,发现印度已开始使用纸张,比如印度各地普遍于绢、纸上印佛像以随处供养。义净编写的《梵语千字文》字典,收录了梵文的“纸”字。可见,中国的纸至晚在7世纪末期已传到中印度。

  至于中国纸何时传入欧洲,虽然文献仍不足征,两汉时期既然已与大秦建立联系,就不能排除当时从中国输入纸张的可能。欧洲现存最早的纸文书是1109年西西里伯爵罗杰一世颁布的一道法令,这已是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世界很久之后的事情。

  在制度方面,中国自秦汉起就建立起一套文官制度和科层管理体系,西方学者注意到秦汉国家官僚制度发达,与罗马帝国完全不同。欧洲近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吸收了中华文明的因素。法国的新君主主义者魁奈、杜尔阁等甚至把中国制度作为“开明专制”的代表,视为社会改革的他山之石。

  在许多欧洲观察家眼里,中国是一个由西方人称为哲学家的文人学者阶层管理着的井然有序的国家。比如深受在华耶稣会士影响的罗马教士基尔谢认为,中国是由学者统治的国家。他判断中国是一个快乐的王国,国王能够以哲学家的方式思考行事或至少允许哲学家来治理国家并指导国王。

  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一是中国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吸收、消化、融汇和创新,创造出不同于其发源地的新文化和新思想。这一点以佛教最为典型。中国佛教的重要代表禅宗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飞天为代表的佛教衍生文化(绘画、雕塑、音乐等),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二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外传,促进世界其他文明的进步。16世纪以来,以“四书”为代表的中国经典翻译介绍到欧洲,有详细的历史记录。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商品如丝绸、瓷器、壁纸、家具上的图案,也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促进了“洛可可风格”在园林、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创新。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翻译成欧洲文字,引起伏尔泰、歌德、席勒等文人雅士的兴趣,伏尔泰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创作了《中国孤儿》,在巴黎等地上演。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并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发展

2025年03月24日 07: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国刚

  中西文明交流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就已持续上千年。从张骞到郑和,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存续不绝。新航路开辟之后,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掀起了欧洲的“中国风”。通过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中华文明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对西方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种贡献可以从器物(包括技术)、制度以及思想文化3个方面来谈。

  在器物方面,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于世界的贡献,人尽皆知。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榜上有名。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造纸工艺,降低了造纸成本。早在蔡伦之前,纸张已由汉朝的屯田军士和往来客商传入西域。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考察时,就曾发现一片属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西汉古纸。吐鲁番地区出土的西晋至隋朝的古纸中,写有波斯文、粟特文、希腊文、吐火罗文、叙利亚文、梵文等文字,说明纸张在这时已传入相关地区。

  过去一般认为,12世纪纸张才由伊斯兰教徒传入印度,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唐代僧人义净于671年赴印度取经,发现印度已开始使用纸张,比如印度各地普遍于绢、纸上印佛像以随处供养。义净编写的《梵语千字文》字典,收录了梵文的“纸”字。可见,中国的纸至晚在7世纪末期已传到中印度。

  至于中国纸何时传入欧洲,虽然文献仍不足征,两汉时期既然已与大秦建立联系,就不能排除当时从中国输入纸张的可能。欧洲现存最早的纸文书是1109年西西里伯爵罗杰一世颁布的一道法令,这已是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世界很久之后的事情。

  在制度方面,中国自秦汉起就建立起一套文官制度和科层管理体系,西方学者注意到秦汉国家官僚制度发达,与罗马帝国完全不同。欧洲近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吸收了中华文明的因素。法国的新君主主义者魁奈、杜尔阁等甚至把中国制度作为“开明专制”的代表,视为社会改革的他山之石。

  在许多欧洲观察家眼里,中国是一个由西方人称为哲学家的文人学者阶层管理着的井然有序的国家。比如深受在华耶稣会士影响的罗马教士基尔谢认为,中国是由学者统治的国家。他判断中国是一个快乐的王国,国王能够以哲学家的方式思考行事或至少允许哲学家来治理国家并指导国王。

  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一是中国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吸收、消化、融汇和创新,创造出不同于其发源地的新文化和新思想。这一点以佛教最为典型。中国佛教的重要代表禅宗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飞天为代表的佛教衍生文化(绘画、雕塑、音乐等),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二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外传,促进世界其他文明的进步。16世纪以来,以“四书”为代表的中国经典翻译介绍到欧洲,有详细的历史记录。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商品如丝绸、瓷器、壁纸、家具上的图案,也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促进了“洛可可风格”在园林、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创新。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翻译成欧洲文字,引起伏尔泰、歌德、席勒等文人雅士的兴趣,伏尔泰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创作了《中国孤儿》,在巴黎等地上演。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并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