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睡眠或会改变你的“脑回路”

2025-03-14 07:2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专特稿英国一项研究显示,缺乏睡眠不仅会让人眼眶发黑、无精打采,还可能改变“脑回路”,比如,让人更容易相信阴谋论。

  诺丁汉大学12日在其网站上发文说,研究人员招募超过一千人参加了两项研究。在第一项研究中,540名志愿者先是填写睡眠质量评估量表,然后阅读了一篇有关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文章。文章有两个不同版本:一个将火灾原因归为阴谋论,另一个则倾向于意外事故。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575名志愿者填写性格问卷,了解志愿者当时的情绪状态、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过去一个月中的偏执程度以及对一些著名阴谋论的看法等。

  研究人员在《健康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说,研究显示,过去一个月内睡眠不好的人,在接触阴谋论内容后,更容易受其影响。

  先前心理学研究显示,阴谋论与人格特质有关:缺乏安全感、偏执和容易冲动的人更容易接受阴谋论。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抑郁也在偏向阴谋论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研究第一作者、诺丁汉大学社会心理学助理教授丹尼尔·乔利说:“睡眠对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睡眠不足已被证明会增加抑郁、焦虑和妄想症的风险。这些因素也会导致阴谋论的产生。”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十分重要,它意味着提高睡眠质量可以让人更好地“批判性地评估信息,抵制误导性叙述”,防止阴谋论扩散。

  睡眠不足是不少人面临的问题。一项对2000名英国人的调查显示,90%的人有各式各样的睡眠问题。美国方面的数据显示,近7000万美国人有睡眠障碍。睡眠不足会导致肥胖、记忆力减退、糖尿病、心脏病、情绪不稳定、学习能力受损以及免疫反应减弱,令人更易生病。

  研究人员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0至13小时睡眠;小学生需要9至11小时;14到17岁青少年需要睡8至10小时;成年人则需每天至少保证7小时睡眠。睡前少玩手机、午后不摄入咖啡因、保持卧室温度适宜、晚上少喝酒等都有助睡眠。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缺乏睡眠或会改变你的“脑回路”

2025年03月14日 07:2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荆晶

  新华社专特稿英国一项研究显示,缺乏睡眠不仅会让人眼眶发黑、无精打采,还可能改变“脑回路”,比如,让人更容易相信阴谋论。

  诺丁汉大学12日在其网站上发文说,研究人员招募超过一千人参加了两项研究。在第一项研究中,540名志愿者先是填写睡眠质量评估量表,然后阅读了一篇有关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文章。文章有两个不同版本:一个将火灾原因归为阴谋论,另一个则倾向于意外事故。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575名志愿者填写性格问卷,了解志愿者当时的情绪状态、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过去一个月中的偏执程度以及对一些著名阴谋论的看法等。

  研究人员在《健康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说,研究显示,过去一个月内睡眠不好的人,在接触阴谋论内容后,更容易受其影响。

  先前心理学研究显示,阴谋论与人格特质有关:缺乏安全感、偏执和容易冲动的人更容易接受阴谋论。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抑郁也在偏向阴谋论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研究第一作者、诺丁汉大学社会心理学助理教授丹尼尔·乔利说:“睡眠对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睡眠不足已被证明会增加抑郁、焦虑和妄想症的风险。这些因素也会导致阴谋论的产生。”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十分重要,它意味着提高睡眠质量可以让人更好地“批判性地评估信息,抵制误导性叙述”,防止阴谋论扩散。

  睡眠不足是不少人面临的问题。一项对2000名英国人的调查显示,90%的人有各式各样的睡眠问题。美国方面的数据显示,近7000万美国人有睡眠障碍。睡眠不足会导致肥胖、记忆力减退、糖尿病、心脏病、情绪不稳定、学习能力受损以及免疫反应减弱,令人更易生病。

  研究人员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0至13小时睡眠;小学生需要9至11小时;14到17岁青少年需要睡8至10小时;成年人则需每天至少保证7小时睡眠。睡前少玩手机、午后不摄入咖啡因、保持卧室温度适宜、晚上少喝酒等都有助睡眠。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