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凭什么不能制定国际标准

2025-03-07 07:39 来源:北京日报

  在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人大代表周云杰分享了一则关于国际标准的故事——在2014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上,当海尔首次提出冰箱保鲜国际标准时,遭到了很多国家代表的反对,理由是他们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牵头制定国际标准。随后,该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终于在2020年成功发布相关国际标准,为英国、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

  无论是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流通,还是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标准为各行各业有序运转提供了“标尺”。随着世界各国交往加深、贸易热络,国际标准应运而生,并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负责当今世界上多数领域的标准化活动。任何一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包括技术名称乃至细节描述,对于行业领域都至关重要,各国也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话语权。从被轻视、被拒绝,到被认可、被遵循,海尔这段经历,真实反映着中国在国际标准议题上由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变。

  从历史上看,主导国际标准制定者,无一不是拥有先进技术以及生产和管理能力的企业或者国家。工业革命以来,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掌握了国际标准的制定权,现有国际标准中90%以上都是西方国家提出和主导的。在先发优势的加持下,不乏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话语优势,形成技术壁垒,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还要把后发国家“规锁”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在相当长时间内,后发国家都处于不利地位,既难以打破西方国家制定的既有标准,更不得不受制于此,接受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交付大量“学费”。

  诚然,技术发展有快慢之分,但没有永恒霸主。新一轮产业革命风起云涌,中国以脚踏实地的行动与持续精进的技术,不断冲击某些人眼中的“规则屏障”。数据显示,ISO成立于1947年,作为25个发起国之一,中国到1990年才主持了2项国际标准,但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近500。尤其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智能电网、新能源车等领域发展迅速,国际标准体系的“中国分量”越来越重。可以说,国际标准已不是“西方人才能玩的江湖”。

  “中国人就不能制定国际标准吗?我们不相信!”前段时间,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直接反映出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影响力。从硬实力到话语权的持续提升,见证着中国发展的惊艳蜕变。随着长期的技术投入、资金支持,以及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视,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出现在国际标准化的会场上,发出“中国声音”;也一定会有更多中国主导、中国牵头的国际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人凭什么不能制定国际标准

2025年03月07日 07:39   来源:北京日报   杜梨

  在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人大代表周云杰分享了一则关于国际标准的故事——在2014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上,当海尔首次提出冰箱保鲜国际标准时,遭到了很多国家代表的反对,理由是他们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牵头制定国际标准。随后,该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终于在2020年成功发布相关国际标准,为英国、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

  无论是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流通,还是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标准为各行各业有序运转提供了“标尺”。随着世界各国交往加深、贸易热络,国际标准应运而生,并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负责当今世界上多数领域的标准化活动。任何一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包括技术名称乃至细节描述,对于行业领域都至关重要,各国也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话语权。从被轻视、被拒绝,到被认可、被遵循,海尔这段经历,真实反映着中国在国际标准议题上由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变。

  从历史上看,主导国际标准制定者,无一不是拥有先进技术以及生产和管理能力的企业或者国家。工业革命以来,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掌握了国际标准的制定权,现有国际标准中90%以上都是西方国家提出和主导的。在先发优势的加持下,不乏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话语优势,形成技术壁垒,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还要把后发国家“规锁”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在相当长时间内,后发国家都处于不利地位,既难以打破西方国家制定的既有标准,更不得不受制于此,接受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交付大量“学费”。

  诚然,技术发展有快慢之分,但没有永恒霸主。新一轮产业革命风起云涌,中国以脚踏实地的行动与持续精进的技术,不断冲击某些人眼中的“规则屏障”。数据显示,ISO成立于1947年,作为25个发起国之一,中国到1990年才主持了2项国际标准,但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近500。尤其近年来,中国的高铁、智能电网、新能源车等领域发展迅速,国际标准体系的“中国分量”越来越重。可以说,国际标准已不是“西方人才能玩的江湖”。

  “中国人就不能制定国际标准吗?我们不相信!”前段时间,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直接反映出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影响力。从硬实力到话语权的持续提升,见证着中国发展的惊艳蜕变。随着长期的技术投入、资金支持,以及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视,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出现在国际标准化的会场上,发出“中国声音”;也一定会有更多中国主导、中国牵头的国际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