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近日,广西南宁宾阳县委书记梁展凡在参加当地政协会议分组讨论时给参会人员提出要求:“每个人至少要装两个人工智能软件,第一个DeepSeek,你必须要会用;第二是豆包,因为豆包的基础比较好。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英文版就是ChatGPT。如果你的能力强点,你就多学点,但是至少要会两个。”
技术迭代的浪潮从未像今天这般汹涌。开年以来,随着DeepSeek席卷全球,各地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人针对人工智能公开“表态”的不在少数。从防城港市利用AI深度整合多源数据资源构建全域政务“决策智库”,到郑州的领导干部讲堂专门开设大模型应用课程,再到深圳的“数智员工”在30秒内生成公文PPT初稿,技术工具所引发的效率革命正有力地推动着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在公共治理领域,这种转型的迫切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前,基层干部面临着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等多重压力,倘若固守传统的工作模式,无异于在数字时代的湍急河流中划动木质船桨,不仅效率低下,且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
然而,在积极拥抱这场浪潮的同时,也必须高度警惕其中可能潜藏的暗礁。诸如强制要求安装两个AI软件的行政指令,伴随着形式主义的风险。一旦将使用频率设定为考核指标,原本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极有可能异化为数字时代的“留痕管理”。
事实上,不同的AI大模型功能定位各异,有的擅长专业文本处理与数据分析,有的则以多模态交互见长。由此可见,技术工具的配置需要与具体政务场景深度耦合,而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若缺乏针对性培训,基层干部很可能陷入“手里握着瑞士军刀却只会用来削铅笔”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