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婚就解聘”?企业的手别伸太长了

2025-02-17 06:56 来源:光明网

  2月12日,有网友发帖称,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一企业要求单身员工在限期内结婚,否则将解除劳动合同。网传帖文显示,该企业要求单身员工(25—58岁,含离异)在2025年9月30日前成家立业。通知称,若限期内不能结婚成家,将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督办考核单位为公司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2月13日,记者从沂南县人社局了解到,该企业被下达责令改正指令书,撤销并废止了通知提出的规定。

  “单身员工于2025年9月30日前解决个人婚姻问题。一季度内完不成的,个人要写检讨;二季度内完不成的,公司要进行考核;三季度内完不成的,个人要离职……”如果不是被企业最终证实确有该通知,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企业规定,第一反应都是“这是网友的恶搞”。

  这些年,员工的人生大事似乎让一些企业格外上心。从结婚到生育,再到彩礼、酒席规模等,都不乏有企业作出事无巨细的规定。尽管这样一种企业管理取向不难找到对应的社会背景,但其中的边界争议不容回避。像此事中,涉事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本意是帮助和督促大龄未婚职工拿出一定时间和精力为自身的人生大事去努力,倡议激励尽快成家立业。但这种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将倡议事项搞成了硬性制度规定。沂南县人社局在约谈涉事企业时更表示,相关通知已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

  不可否认,这些做法背后不无企业的好心,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打着“为你好”的名义随心所欲。说轻点,企业过于关注员工的婚姻、生育等私事,并在这方面给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有“大家长作派”的嫌疑。说严重点,就是过界甚至违法。并且,在现实中,这种关注还可能出现矛盾的情况。如在敦促员工结婚、生育的另一面,企业在招聘或管理中对育龄女性的歧视同样有一定的普遍性。看起来,对员工催婚是以一种“为员工好”的姿态出现的,但它与对育龄女性的“另眼相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歧视,都是对员工个人权利的漠视和对正常的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扭曲,暴露的是企业法律意识的短板和企业文化的偏差。

  说到底,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之手不能伸得太长了,得止于当止。现代社会,企业到底能对员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霸道”,其实早就有着明确的法律界限和约定俗成的边界。一味习惯了越界,在员工个人私事上指手画脚,不仅无助于赢得员工的认同,也可能因为缺乏边界感甚至“目中无法”而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说到底,真正为员工好,就应该尊重员工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我要我觉得”。建立在权益冒犯乃至违法基础之上的“关心”,哪怕看起来再好,都当警惕。

  退一步讲,即便真心为员工个人大事着想,企业所能给出的最好关怀,也是要致力于为员工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创造有利于员工婚育的福利待遇保障体系,而不是拿“不结婚就解聘”来威胁员工。从更大的范围看,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操之过急、过度,还得警惕在社会层面激起一种逆反心理,给正常的婚育文化带来破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结婚就解聘”?企业的手别伸太长了

2025年02月17日 06:56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2月12日,有网友发帖称,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一企业要求单身员工在限期内结婚,否则将解除劳动合同。网传帖文显示,该企业要求单身员工(25—58岁,含离异)在2025年9月30日前成家立业。通知称,若限期内不能结婚成家,将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督办考核单位为公司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2月13日,记者从沂南县人社局了解到,该企业被下达责令改正指令书,撤销并废止了通知提出的规定。

  “单身员工于2025年9月30日前解决个人婚姻问题。一季度内完不成的,个人要写检讨;二季度内完不成的,公司要进行考核;三季度内完不成的,个人要离职……”如果不是被企业最终证实确有该通知,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企业规定,第一反应都是“这是网友的恶搞”。

  这些年,员工的人生大事似乎让一些企业格外上心。从结婚到生育,再到彩礼、酒席规模等,都不乏有企业作出事无巨细的规定。尽管这样一种企业管理取向不难找到对应的社会背景,但其中的边界争议不容回避。像此事中,涉事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本意是帮助和督促大龄未婚职工拿出一定时间和精力为自身的人生大事去努力,倡议激励尽快成家立业。但这种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将倡议事项搞成了硬性制度规定。沂南县人社局在约谈涉事企业时更表示,相关通知已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

  不可否认,这些做法背后不无企业的好心,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打着“为你好”的名义随心所欲。说轻点,企业过于关注员工的婚姻、生育等私事,并在这方面给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有“大家长作派”的嫌疑。说严重点,就是过界甚至违法。并且,在现实中,这种关注还可能出现矛盾的情况。如在敦促员工结婚、生育的另一面,企业在招聘或管理中对育龄女性的歧视同样有一定的普遍性。看起来,对员工催婚是以一种“为员工好”的姿态出现的,但它与对育龄女性的“另眼相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歧视,都是对员工个人权利的漠视和对正常的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扭曲,暴露的是企业法律意识的短板和企业文化的偏差。

  说到底,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之手不能伸得太长了,得止于当止。现代社会,企业到底能对员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霸道”,其实早就有着明确的法律界限和约定俗成的边界。一味习惯了越界,在员工个人私事上指手画脚,不仅无助于赢得员工的认同,也可能因为缺乏边界感甚至“目中无法”而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说到底,真正为员工好,就应该尊重员工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我要我觉得”。建立在权益冒犯乃至违法基础之上的“关心”,哪怕看起来再好,都当警惕。

  退一步讲,即便真心为员工个人大事着想,企业所能给出的最好关怀,也是要致力于为员工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创造有利于员工婚育的福利待遇保障体系,而不是拿“不结婚就解聘”来威胁员工。从更大的范围看,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操之过急、过度,还得警惕在社会层面激起一种逆反心理,给正常的婚育文化带来破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