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返岗奖励彰显企业温度

2025-02-06 07:53 来源:红网

  在上海电气上海汽轮机厂,节后返岗发放开工奖励已然成为企业多年来的传统。随着蛇年春节假期的结束,职工们陆续返回工作岗位,迎接新一年的挑战。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此次“开门红”奖励额度设定为每人1000元,受惠人群覆盖了全厂3000多位职工。(2月4日《劳动报》)

  春节假期结束后,不少返乡过年的务工人员,由于仍沉浸在节日期间“吃喝玩乐”的氛围中,患上了“节日综合征”。他们或主动推迟返岗时间,或计划离职重新寻找工作。这种现象致使节后这段时间,一些企业出现“用工荒”。倘若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进程跟不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面对节后“用工荒”,部分企业一时间难以恢复生产,无法实现新春“开门红”。上海这家企业设立丰厚的返岗激励,可以说吹响了节后开工的集结号,不仅激发了员工返岗热情,避免可能出现的员工流失情形,也真正体现了企业关爱员工的温度。笔者认为,节后返岗奖励无疑是双赢之举,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和推广。

  其实,员工节后返岗积极性不高,一是企业没有诱人的激励措施,二是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对此,一部分企业认为社会上不缺劳动力,面对“用工荒”,其解决办法是招聘和培训新员工上岗。殊不知,招聘和培训新员工会增加相应用工成本,而且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新员工要达到熟练工的程度,还需要一个适应期,这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效益 。

  上海这家企业设立丰厚的返岗激励,既是对员工过去一年辛勤付出的诚挚回馈,更是企业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切实共享企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在新的一年,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跑好 “第一棒”,从而实现新春生产经营的 “开门红”。应该说,此举让员工真切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和温度,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不仅激励员工按时返岗,稳定了员工队伍,也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以企为家,全力为企业发展做奉献。

  总之,企业需转变用工观念,把员工当作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动力,给予员工足够的关爱和尊重,让员工充分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类似激励措施,多多益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节后返岗奖励彰显企业温度

2025年02月06日 07:53   来源:红网   丁家发

  在上海电气上海汽轮机厂,节后返岗发放开工奖励已然成为企业多年来的传统。随着蛇年春节假期的结束,职工们陆续返回工作岗位,迎接新一年的挑战。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此次“开门红”奖励额度设定为每人1000元,受惠人群覆盖了全厂3000多位职工。(2月4日《劳动报》)

  春节假期结束后,不少返乡过年的务工人员,由于仍沉浸在节日期间“吃喝玩乐”的氛围中,患上了“节日综合征”。他们或主动推迟返岗时间,或计划离职重新寻找工作。这种现象致使节后这段时间,一些企业出现“用工荒”。倘若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进程跟不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面对节后“用工荒”,部分企业一时间难以恢复生产,无法实现新春“开门红”。上海这家企业设立丰厚的返岗激励,可以说吹响了节后开工的集结号,不仅激发了员工返岗热情,避免可能出现的员工流失情形,也真正体现了企业关爱员工的温度。笔者认为,节后返岗奖励无疑是双赢之举,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和推广。

  其实,员工节后返岗积极性不高,一是企业没有诱人的激励措施,二是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对此,一部分企业认为社会上不缺劳动力,面对“用工荒”,其解决办法是招聘和培训新员工上岗。殊不知,招聘和培训新员工会增加相应用工成本,而且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新员工要达到熟练工的程度,还需要一个适应期,这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效益 。

  上海这家企业设立丰厚的返岗激励,既是对员工过去一年辛勤付出的诚挚回馈,更是企业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切实共享企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在新的一年,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跑好 “第一棒”,从而实现新春生产经营的 “开门红”。应该说,此举让员工真切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和温度,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不仅激励员工按时返岗,稳定了员工队伍,也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以企为家,全力为企业发展做奉献。

  总之,企业需转变用工观念,把员工当作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动力,给予员工足够的关爱和尊重,让员工充分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类似激励措施,多多益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