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非遗遇上中国年 奏响经济“共鸣曲”

2025-01-29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 王婉莹/摄

  今年春节的“非遗味”格外浓郁。一台社火,民俗文化唤醒浓浓年味;一场“村晚”,非遗表演点赞新时代;去大理学扎染、去敦煌画壁画、到凤翔学木版年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非遗闹新春,满是喜庆祥和。

  非遗背后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情感所系。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正是展示和传播非遗的大好舞台。今年非遗成为焦点,一方面是因为春节申遗成功,另一方面缘于我国近年来持续擦亮非遗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截至去年11月,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近年来,从马面裙成为“国风顶流”,到古老的簪花重回时尚前沿,再到打铁花“火”出天际,一项项非遗走出“深闺”,为传统节日增添时代内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时俱进,融入日常,这正是非遗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发布后,各地纷纷深入挖掘本土非遗资源。以非遗工坊为例,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

  今年春节,不少地方都准备了非遗“大餐”,有的举办锣鼓社戏、庙会大集等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有的推出“书香城图 非遗绽放”非遗市集。非遗体验热度持续攀升,带动不少省市文旅订单大幅增长,也让中国年绽放新光彩。

  春节是多彩的,也是多元的。非遗元素不仅为传统年味儿注入新活力,还催生了众多商业机会。今年春节,剪纸、年画、皮影等非遗文创商品热销,国潮、国韵产品成为市场“新宠”。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为新型消费发展带来新动能。

  节日消费是观察经济的重要窗口。消费者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就是努力的方向。接下来,不妨顺应市场,善用各地优质非遗资源,提升消费体验,提供更多物质、文化消费选择。同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这座宽广的“桥梁”,将老字号、非遗技艺与现代营销相结合。比如,潮汕英歌舞曾刷爆短视频平台。

  锦绣中国年,涌动新活力。期待各地乘势而上,找准非遗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连接点,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更好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为新的一年经济发展蓄势赋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古老春节,中国精彩

     让非遗之光更好点亮乡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春走基层】非遗遇上中国年 奏响经济“共鸣曲”

2025年01月29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 王婉莹/摄

  今年春节的“非遗味”格外浓郁。一台社火,民俗文化唤醒浓浓年味;一场“村晚”,非遗表演点赞新时代;去大理学扎染、去敦煌画壁画、到凤翔学木版年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非遗闹新春,满是喜庆祥和。

  非遗背后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情感所系。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正是展示和传播非遗的大好舞台。今年非遗成为焦点,一方面是因为春节申遗成功,另一方面缘于我国近年来持续擦亮非遗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截至去年11月,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近年来,从马面裙成为“国风顶流”,到古老的簪花重回时尚前沿,再到打铁花“火”出天际,一项项非遗走出“深闺”,为传统节日增添时代内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时俱进,融入日常,这正是非遗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发布后,各地纷纷深入挖掘本土非遗资源。以非遗工坊为例,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

  今年春节,不少地方都准备了非遗“大餐”,有的举办锣鼓社戏、庙会大集等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有的推出“书香城图 非遗绽放”非遗市集。非遗体验热度持续攀升,带动不少省市文旅订单大幅增长,也让中国年绽放新光彩。

  春节是多彩的,也是多元的。非遗元素不仅为传统年味儿注入新活力,还催生了众多商业机会。今年春节,剪纸、年画、皮影等非遗文创商品热销,国潮、国韵产品成为市场“新宠”。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为新型消费发展带来新动能。

  节日消费是观察经济的重要窗口。消费者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就是努力的方向。接下来,不妨顺应市场,善用各地优质非遗资源,提升消费体验,提供更多物质、文化消费选择。同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这座宽广的“桥梁”,将老字号、非遗技艺与现代营销相结合。比如,潮汕英歌舞曾刷爆短视频平台。

  锦绣中国年,涌动新活力。期待各地乘势而上,找准非遗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连接点,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更好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为新的一年经济发展蓄势赋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古老春节,中国精彩

     让非遗之光更好点亮乡村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