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 王婉莹/摄
今年春节的“非遗味”格外浓郁。一台社火,民俗文化唤醒浓浓年味;一场“村晚”,非遗表演点赞新时代;去大理学扎染、去敦煌画壁画、到凤翔学木版年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非遗闹新春,满是喜庆祥和。
非遗背后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风俗、情感所系。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正是展示和传播非遗的大好舞台。今年非遗成为焦点,一方面是因为春节申遗成功,另一方面缘于我国近年来持续擦亮非遗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截至去年11月,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近年来,从马面裙成为“国风顶流”,到古老的簪花重回时尚前沿,再到打铁花“火”出天际,一项项非遗走出“深闺”,为传统节日增添时代内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时俱进,融入日常,这正是非遗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发布后,各地纷纷深入挖掘本土非遗资源。以非遗工坊为例,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
今年春节,不少地方都准备了非遗“大餐”,有的举办锣鼓社戏、庙会大集等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有的推出“书香城图 非遗绽放”非遗市集。非遗体验热度持续攀升,带动不少省市文旅订单大幅增长,也让中国年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