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非法社会组织,让公益活动回归纯粹

2025-01-22 06:53 来源:工人日报

  据1月15日澎湃新闻报道,日前,青海省民政厅发布公告称,为常态化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依法劝散了多个未注册或涉嫌违规的社会组织,并公布名单,请公众提高警惕,避免受骗上当。青海蓝天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本中心作为北京蓝天救援队青海唯一品牌授权机构,在省内长期饱受冒名的诟病。”尤其是,有的仿冒组织在民政系统既不注册也不备案,有的执行任务不接受应急管理部门管理,有的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寻求特权……

  在公益领域,每一个组织都承载着公众的信任与期待。然而,一些非法社会组织打着公益旗号却给公众带来了困惑与误导,也给被冒名的正牌社会组织带来形象危机。比如新闻中饱受冒名之苦的公益救援品牌,因在全国各地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山寨”现象随之而来甚至愈演愈烈,不注册、不备案、不接受管理,以及违法乱纪等乱象,深深刺伤了公众对该公益救援品牌的信任,令原品牌无辜“躺枪”。

  为此,该被侵权的组织在过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取缔了一批假冒、仿冒非法社会组织,每一次清理都是为了保护公益精神不受侵害。此番,有关部门劝散或取缔相关非法社会组织并发布公告提醒公众,既是对非法社会组织的有力打击,也体现了维护合法社会组织权益、呵护公益精神价值的态度。

  非法社会组织假借公益之名行私利之事,破坏力极大。一者,损害公益事业的公信力,为正规公益组织开展工作增加难度。二者,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许多非法组织通过工商注册的方式逃避民政部门的监管,利用“合法”的外衣掩盖非法目的,使真正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除了此次青海部分社会组织被列入第二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我国每年几乎都会取缔并公布一定数量的非法社会组织,这说明此类现象并非个例。就此而言,保障公益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有关职能部门应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对非法社会组织的识别更加灵敏,让清理整顿工作从“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升级为“发现一个摸排一片打击一批”。相关行业或组织机构要强化自律意识,通过完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等纲领性文件,引导各成员遵守职业道德、践行社会责任,抵制假冒伪劣组织。此外,有关方面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宣传公益理念,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培训,让更多人认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理念并积极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来。

  公益可以是救人于危难的壮举,也可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崇高事业无分大小,都承载着无数人的爱与希望。我们必须警惕那些以公益为幌子谋取私利的行为,让公益回归干净纯粹,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期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清退非法社会组织,让公益活动回归纯粹

2025年01月22日 06:53   来源:工人日报   李戈

  据1月15日澎湃新闻报道,日前,青海省民政厅发布公告称,为常态化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依法劝散了多个未注册或涉嫌违规的社会组织,并公布名单,请公众提高警惕,避免受骗上当。青海蓝天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本中心作为北京蓝天救援队青海唯一品牌授权机构,在省内长期饱受冒名的诟病。”尤其是,有的仿冒组织在民政系统既不注册也不备案,有的执行任务不接受应急管理部门管理,有的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寻求特权……

  在公益领域,每一个组织都承载着公众的信任与期待。然而,一些非法社会组织打着公益旗号却给公众带来了困惑与误导,也给被冒名的正牌社会组织带来形象危机。比如新闻中饱受冒名之苦的公益救援品牌,因在全国各地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山寨”现象随之而来甚至愈演愈烈,不注册、不备案、不接受管理,以及违法乱纪等乱象,深深刺伤了公众对该公益救援品牌的信任,令原品牌无辜“躺枪”。

  为此,该被侵权的组织在过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取缔了一批假冒、仿冒非法社会组织,每一次清理都是为了保护公益精神不受侵害。此番,有关部门劝散或取缔相关非法社会组织并发布公告提醒公众,既是对非法社会组织的有力打击,也体现了维护合法社会组织权益、呵护公益精神价值的态度。

  非法社会组织假借公益之名行私利之事,破坏力极大。一者,损害公益事业的公信力,为正规公益组织开展工作增加难度。二者,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许多非法组织通过工商注册的方式逃避民政部门的监管,利用“合法”的外衣掩盖非法目的,使真正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除了此次青海部分社会组织被列入第二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我国每年几乎都会取缔并公布一定数量的非法社会组织,这说明此类现象并非个例。就此而言,保障公益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有关职能部门应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对非法社会组织的识别更加灵敏,让清理整顿工作从“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升级为“发现一个摸排一片打击一批”。相关行业或组织机构要强化自律意识,通过完善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等纲领性文件,引导各成员遵守职业道德、践行社会责任,抵制假冒伪劣组织。此外,有关方面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宣传公益理念,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培训,让更多人认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理念并积极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来。

  公益可以是救人于危难的壮举,也可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崇高事业无分大小,都承载着无数人的爱与希望。我们必须警惕那些以公益为幌子谋取私利的行为,让公益回归干净纯粹,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期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