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024-12-25 07:16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月华)

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024年12月25日 07:16   来源:人民日报   赵海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质文化资源下沉,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才能提升。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既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更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齐文化发展短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系统思维,供需对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需同频共振、握指成拳,才能牵引优质文化资源畅达基层“末梢”。要抓好前端规划,综合考量区域人口分布密度、地域文化特色、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等要素,精细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筑牢基层文化硬件基础,聚焦高质量供给与多元需求匹配度,深挖文化内涵、精铸文化品质,实现文化供给量质齐升。要抓好中端设计,巧用市场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组合拳,激发各类文化经营主体积极性,催生更多契合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让文化资源调配更趋合理,全方位激发文化市场活力。要抓好后端评估,围绕文化资源配置是否公平、是否契合基层需求、是否实现高效利用等进行多维度评估,对文化资源配置全过程进行“扫描体检”,动态校准文化资源下沉方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高效、可持续“灌溉”基层文化土壤。

  坚持前瞻思维,数智赋能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数字智能技术推进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进程,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为优质文化资源的传播和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数字化拓展了优质文化资源的触达率。通过建设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数字化文化载体,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地域与时间的双重限制,实现文化资源的线上整合与共享,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借此实现“七十二变”,基层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比如,北京市东城区推出“非遗10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集非遗展示、全景体验、模拟交互等功能于一体,以沉浸式、可视化“云游”方式拓展非遗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智能化提升了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的精准度。运用5G、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前沿技术,精准捕捉并分析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量身定制文化服务套餐,让诗与远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憧憬,“千人千面”的文化服务将成为现实。

  坚持战略思维,人才支撑提升文化服务质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人才队伍的充实与优化,是撬动基层文化资源供给升级的有力杠杆。要把文化人才“请进来”,推动专业机构与基层合作,着力培养一批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北京市东城区借助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驻区文化机构“东风”,以项目共建、课题共研、活动联办为纽带加强深度联动,打破学界、业界与基层文化建设之间的壁垒,借助“外脑”优化基层文化发展生态。要让文化人才“沉下去”,鼓励文化领域专业人才深入基层开班授课、指导创作,激发群众内生文化动力并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实现自上而下“送文化”与自下而上“创文化”的双向奔赴。要推动文化人才“走出去”,促进文化人才跨区域、跨国界交流互鉴,拓宽国际视野,汲取多元灵感,为基层文化资源供给注入创新因子。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李月华)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