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江苏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4-12-25 07:16 来源:人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月华)

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江苏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4年12月25日 07:16   来源:人民日报   曲福田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省域在治理单元、空间尺度、历史人文、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其现代化实践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宏伟蓝图;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江苏创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科学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开拓性与探索性,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发挥着探路、支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蕴含着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省域层面如何布局、如何推进的深邃思考,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

  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要求的创新探索。“强富美高”宏伟蓝图,既符合现代化共性规律,又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要求高度契合,具有江苏标识性特点,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前瞻性探索。经济强是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蕴含着建设经济强省、创造现代化物质条件的发展逻辑;百姓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生动表达,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环境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空间样态,体现了建设美丽江苏的更高期许;社会文明程度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必然结果,展现了对江苏在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中探索新经验的殷切期望。“强富美高”是中国式现代化富有标识性的省域表达,不仅指引了江苏全面小康建设,更将引领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引领新时代江苏变革性实践的战略定位。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定位,坚持不懈把美好蓝图从“大写意”绘成“工笔画”。聚焦“强”的导向,推进经济由大转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二;聚焦“富”的目标,坚持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聚焦“美”的追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聚焦“高”的定位,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发展与治理相得益彰。新时代以来江苏的变革性实践,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因地制宜推动发展的省域示范。不同省域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推动发展的探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蓬勃的生机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创造了“苏南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市场化改革、开放型经济、创新驱动、城乡融合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创造了区域率先发展的生动范例。进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征程,江苏着力推动发展动力转向全面创新、发展方向突出均衡协调、资源配置实现内外联动、发展方式追求绿色低碳、社会治理呈现多元协同、人的发展走向全面进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新范式,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这一科学方法论的实践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创新路径

  江苏牢牢把握“强富美高”的重要要求,积极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特色路径。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协同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强”主要体现在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实现路径是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江苏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握产业集群融合的演进规律,通过规划引领和政策激励优化产业结构,把握数实融合机遇,形成更多具有竞争力、成长性、根植性产业集群。目前,江苏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占全国比重近1/5。正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江苏近10年来实现了经济总量6个万亿台阶的跃升,省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以双向开放持续汇聚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开放条件下培育发展新动能,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大省优势,一方面以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提升全球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通过扩大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外资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在江苏落地,企业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集聚国内高端要素,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合作,吸引更多科技、人才、资本在江苏加速集聚和优化配置。江苏以双向开放的新格局,为经济大省提供了持续发展动力,显著提升了资源要素配置的能级和效率。

  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牵引提升省域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提高协调均衡发展水平,是推进百姓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江苏在区域结构上,深入实施重点功能区战略,明确区域分工、优化经济布局,持续推进南北共建、跨江融合、江海联动,推进省域一体化发展;在城乡结构上,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增长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田园乡村建设,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目前,江苏南北、城乡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不断缩小,以协调均衡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江苏发展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标识。

  以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江苏人口与经济密度高、生态底子薄,追求“环境美”面临特殊挑战。近年来,江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规划引领优化省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关键资源和生态系统高效配置与有效保护;以产业政策调整和环境规制倒逼推进化工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实施碳达峰专项行动,推进产业全面绿色转型;高标准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长江江苏段自然岸线比例提高到64.5%,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加快复原自然之美。江苏以追求生态财富增长为价值引领的探索实践,正在走出一条人口经济高密度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路径。

  以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社会文明程度高”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江苏把握“人的现代化”这个关键,积极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不断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新的文化标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同时,积极促进人文与经济双向转化,有效探索在人文与经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交融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经验启示

  “走在前、做示范”是新时代江苏肩负的历史使命。江苏创造性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启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科学指引,通过“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不断创造现代化建设新成果。江苏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现实推动力,才能汇聚起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坚定吃改革饭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显著特征。江苏始终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现代化实践的关键举措,瞄准科技体制创新这一“关键点”,抓住要素市场化改革这一“牛鼻子”,锻造扩大高水平开放这一“强引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这一“硬招牌”,省域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充分释放、持续增强。

  坚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反映国家意志、汇聚国家力量,既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打破区域发展局限的强大力量。江苏牢牢把握多个国家发展战略在江苏汇聚的重大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增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强劲动能。

  坚持推动协调均衡发展。协调均衡既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进程中补齐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江苏坚持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路径,把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把文化与经济融合共生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特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仅显著提升了省域协调发展水平,也塑造了省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优势。

  坚持把系统谋划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江苏坚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求结合起来,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同时把“闯”与“创”作为现代化实践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凝聚起了强大行动力量,为现代化省域实践提供了持续内生动力。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责任编辑:李月华)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