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家里也能远程操控田里的拖拉机?没错。日前,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一台智能农机驾驶舱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农机手坐在模拟驾驶舱里,左手控方向,右手切换功能,一脚刹车一脚油门,看着屏幕操控拖拉机在“田里”进行农事作业。
还不只是智能农机驾驶舱。在本届农交会的智慧农业展区里,卫星、无人机、各类传感器、大数据平台、数字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大模型……多种空天地全方位农业科技成果纷纷亮相,让人们对农业更智慧、乡村更智能的未来发展图景充满期待。
其实,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日益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农业耕种管收各环节广泛应用,各类数字化应用场景下的“新农具”已经层出不穷。根据监测数据,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已达27.6%。
数据背后的实践探索更令人震撼。玻璃温室里,布设400多个传感器、控制器,“农业大脑”下达灌溉、调温指令,让蔬菜时刻生长在“舒适区”;农机企业研发精量播种机,定播5000粒种子,精度瞄准“一粒不差”……
管得更精准、产得更高效、成本更合理,智慧农业蓬勃发展,正改变着农业生产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条的效率与质量,也将为回答今后“谁来种地”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从当前各地正在进行的探索就能看出,智慧农业的实践已经不再只局限于新农技、新农机的简单运用,更加注重从创新组织经营模式、研产推用一体联动等方面,集成式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应当看到,当前智慧农业发展之路上依然面临着基础设施待改善、数据质量待提高、作业精度待升级、“智慧”人才供给待增加等问题,需要更加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多方面着手破解这些瓶颈制约。
让这片田野更加智慧,需要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瞄准农业农村生产管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应用导向,让智慧农业技术不断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应用不断深化,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让这片田野更加智慧,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更离不开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在加大信息网络覆盖、加强信息化产品装备配备的同时,围绕智慧农业创新组织方式,制定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智慧农业生产的激励机制,让能人扎根田间地头,培育壮大本土人才队伍,为农业智能化大幅提升注入新活力。
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左右。前景广阔,未来可期,加快发展智慧农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用科技的力量让这片充满智慧的田野,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