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上海市民在二手交易平台或社交平台发现有转卖本市各区消费券的帖子,部分卖家的IP地址显示在外地。很多上海市民对此表示不解:“我们掐点抢都‘手慢无’,到二手平台一看竟然全都有,到底怎么回事?”
今年11月开始,上海浦东新区和静安区先后开始发放区级消费券。其中,“乐享浦东”餐饮消费券最高券面额度为满900元减400元,而静安区发放了涵盖品类丰富的商圈活力消费券,最高券面额度为满1000元减300元。消费券一经推出,消费者领券热情高涨。然而,无孔不入的黄牛却令不少上海市民产生挫败感:他们为何能抢到票?有没有办法杜绝?
众所周知,“黄牛”一直是各类票务市场的顽疾。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伪造、变造、倒卖车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艺演出票、体育比赛入场券或者其他有价票证、凭证的,视情形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如果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提起“黄牛”,很多人的心态都很复杂:一方面,痛恨他们囤积居奇,大肆倒卖各种有限的资源,赚取不义之财;另一方面,有时候走投无路,又不得不违心求助于“黄牛”。实际上,这也是“黄牛”屡禁不止的一个客观因素:尽管对“黄牛”恨之入骨,但有些人在不得已时仍习惯于求助“黄牛”。在利益驱使下,“黄牛”们选择铤而走险。诚如有上海市民所说“我们的购买是在助长此类黄牛行为”,拒绝“黄牛”就是打击“黄牛”的第一步。
当然,仅凭市民提高防范意识还远远不够,只有精准打击治理“黄牛”,才能切实维护票务市场秩序。据媒体报道,上海区级消费券难抢的背后,是有组织的“黄牛”在兴风作浪,他们不仅联系密切,而且通过虚拟定位软件展开异地抢券、转卖。乘着“互联网+”的春风,多种业务都实现了网上办理。传统“黄牛”的生存空间大大压缩,但线上“黄牛”却日益猖獗。对于各类线上办理平台来说,不仅需要通过技术升级筑牢“防火墙”,而且有必要加强日常巡检,通上“高压电”。只有线上线下齐发力,才能斩断“黄牛”蠢蠢欲动的黑手。
今年9月,公安部专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整治“黄牛”倒票违法犯罪专项工作,要求全面强化打防管控治各项措施,严厉打击一批职业“黄牛”倒票违法犯罪团伙,深挖严惩一批利用网络“外挂”软件实施抢票的违法犯罪团伙,坚决斩断内外勾结“黄牛”倒票的利益链条,有效整治一批违法违规网络倒票平台。春节将至,多地都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让利于民,治理“黄牛”因此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疏堵结合,多措并举,用技术手段对“黄牛”实施精准打击,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