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交钱后看病,一直是去医院看病的传统做法。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先诊疗后付费”“零押金住院”等信用就医模式,减轻患者就医压力,但这也给医院带来一定资金隐患,需要配套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医疗是民生之需。解决群众就医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一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这是传统就医流程中的“常见病”。时下,医疗检查项目越来越细化,排队交费时间相应增加,因而延误了诊疗时间,这是群众反映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将原先的反复排队、多次付费,优化为就诊后在规定时间内合并支付,实现了一次诊疗一次付费。这种便民利民的举措,无疑得到了就医群众的拥护与欢迎。
立足民生需求,回应群众期待。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既简化了就医手续,又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改变了群众的就医环境和体验,是凸显以人为本和提升服务的创新之举,是体现制度关怀和服务温情的务实之策,不仅拉近了医患距离,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更让群众共享时代改革和发展成果有了新场景。然而,在这份创新和温情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制度隐忧。其中,逃费问题是不少医院推广该模式时的一大顾虑。
事实上,这种顾虑完全可以理解。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以公办的医疗机构为主体,这些医疗机构虽是非营利性质,但财政拨款有限,一旦出现逃费、欠费问题,必将给医院造成生存和发展压力。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毕竟逃费、欠费并非主流,只要制度和措施跟得上,化解其中的隐忧是不成问题的。例如,广东珠海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进入黑名单后参保人无法在市内任何医疗机构享受医保待遇,待还清欠款后,方可解除;辽宁大连将未履行及时还款义务的患者记入征信系统……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此说来,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必须过好“心理关”、强化“制度关”。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不能因为担心逃费、欠费,而阻碍该模式的推行。作为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优化就医流程、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度和满意度的生动实践,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是医疗卫生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有力举措,需要全社会共同加力推动。
要正视该模式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手段、配套的相关措施来规避风险。一要从宣传教育入手,营造崇尚诚信、倡导诚信、践行诚信的就医环境;二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信用支付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三要通过信用惩戒机制约束患者的欠费行为,对恶意逃费、欠费行为做到“发生一起,惩治一起”,达到警醒一片、教育一方的成效。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就医群体三方协力,定能让“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走得通、行得稳,成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种有力“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