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刷屏网络。文中提到,外卖骑手受到派送时间不合理、规划路线含逆行等多重问题的困扰,不得不上演“生死时速”,闯红灯、超速、逆行等。这一职业也被打上“高危”的标签。此后,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话题,频频现于公众视野、政策文件。
何止是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如今,算法重塑了诸多行业的劳动秩序。比如,网约车司机不得不接更多订单,原因之一是算法在计算“抽佣”、推出“一口价”,导致单价越来越低、行业越来越卷;短视频博主对热点一拥而上,摆拍、造谣、擦边层出不穷,因为算法决定了“流量至上”;工人被自动化生产线的算法控制着工作节奏,一旦跟不上就可能被淘汰……数字经济时代,算法“硬控”许多行业的劳动者,你我皆可能“困在系统里”。
困在系统里,惺惺相惜者众。说到底,算法的底色是过于理性的冷色调,算法的运作是过于冰冷的机械化,这就决定其基本导向为“效率至上”,而极易忽略带有主观情感的“人”,以及带有不可抗力的突发情况。
也正因如此,算法应用不能任由使用者来操纵,而要充分考虑劳动者的感受。如果企业过度利用算法来“诱导”劳动者,那么算法就可能成为劳动者的枷锁;但如果劳动者能够参与到算法的设计和互动过程中,那么算法就可以成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工具。
数字浪潮下,算法出谋、系统划策,但你我绝非只能被困其中。要看到,算法不能独立生存、自发生长,一旦“供给”消失,系统便会停止“发育”、走向“定型”。更重要的是,算法的背后是人,人有主观能动性,应该规训算法、治理算法,而决不是自甘“绑在算法上”“困在系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