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但一部分“假羽绒制品”却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部分直播间里的羽绒被、羽绒服被主播吹得天花乱坠,不仅物美价廉、保暖效果出类拔萃,各种检测报告也是齐全的。然而记者发现这是一场彻底的“羽绒骗局”。(11月24日《央视财经》)
为了节省成本,商家用可能带有病菌的鸭、鹅毛的边角废料来填充的羽绒服。这些假冒伪劣的羽绒产品不仅不保暖,而且由于缺乏高温消毒等程序,还有可能产生异味和病菌,潜藏致病危险。面对这种羽绒陷阱,不能总是让消费者自主识别,而应该反思为何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巨大的利益报酬,是人人都想“摊浑水”的根本原因。假冒伪劣产品有着低成本,高利润,高回报的特点,这足以让不发商家铤而走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该论断揭示了资本的逐利本质,也充分说明了市场存在自发性的弊端。
屡禁不止无非是因为违法犯罪成本太低。虽然法律法规对于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有着严格的限制,但因为各种原因,制假贩假行为并没有受到应得的处罚。处罚力度远远小于利益所得,造假贩假者自然会接连不断的越过红线,重操旧业、卷土重来。而这种仅触及皮毛,不触及根本的处罚,根本起不到任何制止作用。甚至在无形中纵容了制假售假活动,导致其更加猖獗。唯有代价比利润高,风险比收益大,才能让制售此类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分子就此收手,才能让该产业链真正化为乌有。
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太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少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只会自认倒霉,而不会主动借助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由于维权成本太高,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于是不断退让,认栽妥协。然而正是消费者的沉默助长了黑心商家的“气焰”,他们只会变本加厉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不断试探着消费者的底线。
近年来,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在各大平台售卖,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无论是不充绒的羽绒服,还是被曝出甲醛量超标的免胶假睫毛,又或是生产环境堪忧的洗脸巾、湿厕纸,远低于执行标准的“毒纸”……这些日常而又普遍的消费品,却总是“背刺”广大消费者。各大购物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可不能尸位素餐,而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整治此类假冒伪劣商品的售卖者。
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从来都不能止步“3·15”。唯有各方协同作战,一致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制作者、售卖方,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归还消费市场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