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大学生“玩梗”的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95.6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过在网上“玩梗”的经历,38.1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在网上“玩梗”。
“人生就是要充满passion”“City不City”……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让人常看常新,使“抛梗”“接梗”一度成为社交场合的“破冰”密码。在“万物皆梗”的背景下,很多年轻人言必带“梗”、无“梗”不欢,不少官方账号也接梗下场、借“梗”宣传,梗文化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货币”。然而,随着“玩梗”场景的不断扩大,部分无聊低俗、毫无创意,甚至充满恶意的“烂梗”也让很多人感到冒犯和不适。
当社交媒体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线互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明显。站在语言系统的角度看,梗文化的泛滥让不少人面对大好河山只有一句“绝绝子”、品味珍馐佳肴只能惊呼“yyds”(永远的神),一些学生将“拴Q”与“你个老6”当作“口头禅”甚至写进作文……过度“玩梗”给语言系统带来了严重侵蚀。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烂梗”显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下,这些强化偏见、饱含歧视的“烂梗”很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甚至加深公众的偏见、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绝不能任其发展。
在当前的社交场景中,不少人将“有梗”与“有趣”画上等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风趣幽默的标准。但必须认识到,“有梗”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有趣”,一些“烂梗”给公众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绝非只是虚拟空间的无关痛痒。面对部分失序的“梗文化”传播,净化网络空间、强调“玩梗”边界显然有其必要性。对此,除了公众层面对低俗烂梗坚决说“不”外,各大平台作为传播媒介,也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合理运用算法推荐机制,对用户“玩梗”行为进行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