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烂梗”当有趣

2024-11-12 06:48 来源:广州日报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大学生“玩梗”的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95.6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过在网上“玩梗”的经历,38.1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在网上“玩梗”。

  “人生就是要充满passion”“City不City”……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让人常看常新,使“抛梗”“接梗”一度成为社交场合的“破冰”密码。在“万物皆梗”的背景下,很多年轻人言必带“梗”、无“梗”不欢,不少官方账号也接梗下场、借“梗”宣传,梗文化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货币”。然而,随着“玩梗”场景的不断扩大,部分无聊低俗、毫无创意,甚至充满恶意的“烂梗”也让很多人感到冒犯和不适。

  当社交媒体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线互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明显。站在语言系统的角度看,梗文化的泛滥让不少人面对大好河山只有一句“绝绝子”、品味珍馐佳肴只能惊呼“yyds”(永远的神),一些学生将“拴Q”与“你个老6”当作“口头禅”甚至写进作文……过度“玩梗”给语言系统带来了严重侵蚀。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烂梗”显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下,这些强化偏见、饱含歧视的“烂梗”很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甚至加深公众的偏见、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绝不能任其发展。

  在当前的社交场景中,不少人将“有梗”与“有趣”画上等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风趣幽默的标准。但必须认识到,“有梗”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有趣”,一些“烂梗”给公众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绝非只是虚拟空间的无关痛痒。面对部分失序的“梗文化”传播,净化网络空间、强调“玩梗”边界显然有其必要性。对此,除了公众层面对低俗烂梗坚决说“不”外,各大平台作为传播媒介,也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合理运用算法推荐机制,对用户“玩梗”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把“烂梗”当有趣

2024年11月12日 06:48   来源:广州日报   刘硕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大学生“玩梗”的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95.6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过在网上“玩梗”的经历,38.1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在网上“玩梗”。

  “人生就是要充满passion”“City不City”……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让人常看常新,使“抛梗”“接梗”一度成为社交场合的“破冰”密码。在“万物皆梗”的背景下,很多年轻人言必带“梗”、无“梗”不欢,不少官方账号也接梗下场、借“梗”宣传,梗文化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货币”。然而,随着“玩梗”场景的不断扩大,部分无聊低俗、毫无创意,甚至充满恶意的“烂梗”也让很多人感到冒犯和不适。

  当社交媒体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线互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明显。站在语言系统的角度看,梗文化的泛滥让不少人面对大好河山只有一句“绝绝子”、品味珍馐佳肴只能惊呼“yyds”(永远的神),一些学生将“拴Q”与“你个老6”当作“口头禅”甚至写进作文……过度“玩梗”给语言系统带来了严重侵蚀。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烂梗”显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下,这些强化偏见、饱含歧视的“烂梗”很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甚至加深公众的偏见、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绝不能任其发展。

  在当前的社交场景中,不少人将“有梗”与“有趣”画上等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风趣幽默的标准。但必须认识到,“有梗”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有趣”,一些“烂梗”给公众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绝非只是虚拟空间的无关痛痒。面对部分失序的“梗文化”传播,净化网络空间、强调“玩梗”边界显然有其必要性。对此,除了公众层面对低俗烂梗坚决说“不”外,各大平台作为传播媒介,也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合理运用算法推荐机制,对用户“玩梗”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