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人的APP广告“一键关闭”不能成儿戏!

2024-11-07 07:30 来源:扬子晚报

  今年“双11”网络促销已拉开帷幕。针对近期消费者反映某些应用软件不明链接跳转导致的相关消费问题,中消协日前发布消费提示,敦促经营者切实落实广告“一键关闭”,不得无底线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11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一些手机应用软件(APP)烦人至极,几近“无赖”。比如,有的在开启页面推送广告时,没有关闭选项按钮、需要计时才能关闭或者默认手机晃动直接打开广告链接。有的需要转发他人助力,点击链接后反复跳转到购物、返现等无关页面,且难以回到初始页面。有的强制要求观看视频广告。还有的利用领取优惠券,诱导点击弹出与本次支付服务无关链接等。如此这般,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困扰,还使得早已说好了的“一键关闭”不算数。

  按照法律规定,互联网广告“一键关闭”的功能是必须有的“项目”。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文规定,以弹出等形式发布互联网广告,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并具体列举了不得出现的五种情形。这五条对弹窗广告的“紧箍咒”是每家互联网企业及其应用软件都必须遵守的,谁也不例外。换言之,应用软件推送的广告链接不管以什么形式导致消费者无法一键关闭,都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都应依法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不仅如此,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应用软件无底线收集、搜索、分析消费者的上网行为数据,量身定制广告链接,强制提供个性化服务并进行精准推送,是对消费者点击习惯、兴趣爱好、网络行踪的不法收集和高度聚焦分析。这涉嫌滥用消费者信息,限制了消费者视野和自由选择,同样为法律法规所不容。

  说到底,“一键关闭”是法定功能,也是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任何企业都不能以任何方式稀释甚至剥夺。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把合规经营落到实处,不能钻法律的漏洞,更不能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变相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利。“我的终端我作主”,屏幕的管理权理应归消费者,假若每一个应用软件都成“无赖”的话,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当然,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中消协发布的提示,也提醒相关部门,除了要闻风而动,针对不明链接跳转问题进行整治,以实际行动回应市场关切,还要尽快完善和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投诉和惩罚机制,及时将可能出现的漏洞填上。同时对那些明知故犯,我行我素,不把“一键关闭”当回事者,要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以儆效尤。不然,“破窗效应”一旦形成,那么什么样的办法法规都难免会成为摆设,而消费者的权益保障,良好市场生态的构建,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不同程度的受到拖累,起码是难以如期达到预期效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烦人的APP广告“一键关闭”不能成儿戏!

2024年11月07日 07:30   来源:扬子晚报   张国栋

  今年“双11”网络促销已拉开帷幕。针对近期消费者反映某些应用软件不明链接跳转导致的相关消费问题,中消协日前发布消费提示,敦促经营者切实落实广告“一键关闭”,不得无底线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11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一些手机应用软件(APP)烦人至极,几近“无赖”。比如,有的在开启页面推送广告时,没有关闭选项按钮、需要计时才能关闭或者默认手机晃动直接打开广告链接。有的需要转发他人助力,点击链接后反复跳转到购物、返现等无关页面,且难以回到初始页面。有的强制要求观看视频广告。还有的利用领取优惠券,诱导点击弹出与本次支付服务无关链接等。如此这般,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困扰,还使得早已说好了的“一键关闭”不算数。

  按照法律规定,互联网广告“一键关闭”的功能是必须有的“项目”。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文规定,以弹出等形式发布互联网广告,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并具体列举了不得出现的五种情形。这五条对弹窗广告的“紧箍咒”是每家互联网企业及其应用软件都必须遵守的,谁也不例外。换言之,应用软件推送的广告链接不管以什么形式导致消费者无法一键关闭,都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都应依法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不仅如此,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应用软件无底线收集、搜索、分析消费者的上网行为数据,量身定制广告链接,强制提供个性化服务并进行精准推送,是对消费者点击习惯、兴趣爱好、网络行踪的不法收集和高度聚焦分析。这涉嫌滥用消费者信息,限制了消费者视野和自由选择,同样为法律法规所不容。

  说到底,“一键关闭”是法定功能,也是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任何企业都不能以任何方式稀释甚至剥夺。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把合规经营落到实处,不能钻法律的漏洞,更不能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变相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利。“我的终端我作主”,屏幕的管理权理应归消费者,假若每一个应用软件都成“无赖”的话,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当然,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中消协发布的提示,也提醒相关部门,除了要闻风而动,针对不明链接跳转问题进行整治,以实际行动回应市场关切,还要尽快完善和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投诉和惩罚机制,及时将可能出现的漏洞填上。同时对那些明知故犯,我行我素,不把“一键关闭”当回事者,要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以儆效尤。不然,“破窗效应”一旦形成,那么什么样的办法法规都难免会成为摆设,而消费者的权益保障,良好市场生态的构建,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不同程度的受到拖累,起码是难以如期达到预期效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