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后立刻被烧出一个大洞、本身还散发着刺鼻气味……这几天,“防毒面具不防毒”刷屏社交媒体,甚至登上新闻热搜榜——
据近日央视《财经调查》节目报道,火灾发生时,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可以将浓烟中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二氧化碳,是降低火灾风险、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救生工具。然而,一些商家却造假售假,一些价格低廉的所谓“非标”产品,拥有3C认证、消防认证编码等完备信息,但不仅面具材料不耐热,很难在火灾中保持完整性,滤毒罐中使用的还是无法过滤毒气的活性炭,一旦火灾发生,戴了还不如不戴。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消防意识的增强,消防栓、灭火器、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等消防器材和设备已成为不少单位和公共场所的标配,也是相关场所能否顺利通过消防检查的硬杠杠。但与此同时,确也存在一些设备质量不过关、形同虚设的乱象。
试想,当被寄予厚望的救命工具成了百分百会“掉链子”的摆设,当求生过程中“最后一根稻草”只是虚假的幻象,临危者或许早已错失了获取其它救助的宝贵窗口时间,最终只能在愤怒和绝望中失去生命。
“防毒面具不防毒”,不法商家为何敢以身试法?报道中售卖人员随口说的一句“十几元的东西,没人在意质量”,无意道出“天机”。
一些商家认准了不少购买者为装装样子、应付检查的购买心理,便以低廉的价格、逼真的品相投其所好,甚至不排除有购买者知假买假。而“非标”产品仅可预订,也客观上增加了制假售假的隐蔽性和监管难度。消费者“帮着捂”,监管方“逮不着”,让一些人制造和售卖救命工具时更加有恃无恐、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