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欺诈骗保手段层出不穷,超量购药、倒卖药品以套取医保基金的案件屡有发生。这不仅造成医保基金流失、侵害基金安全,还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对此,今年4月起,国家医保局开始实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工作。
药品耗材追溯码通常以条形码或二维码的形式,存在于药品和或医疗器械产品包装上,又被称为药品耗材的“出生证”“身份证”“行程单”。
采集药品耗材追溯码,既能有效防范假药、回流药,又能显著提升医院、药店发药的准确性,大大促进用药安全。开展这项工作,对于参保人群和医药机构带来的益处不言而喻。
不过,采集追溯码对信息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一些医药生产和批发流通企业、定点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对此有所顾虑,担心增加工作量和成本。贵州省医保部门曾调研了解到,有企业表示,只要不增加工作量,非常愿意参与追溯码采集工作。如何提高医药企业的积极性,是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的关键。
今年9月3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称,正在建设全国统一的供药品耗材生产、流通企业上传追溯码信息的接口,努力降低定点医药机构和生产、流通企业扫码的工作强度,并将全面建立追溯码、医保编码和商品码的三码合一映射库,以及药品耗材大中小包装的追溯映射库、各类追溯码的识别库,免费向定点医药机构和生产、流通企业开放,以实现扫码入库出库工作高效、便捷。
眼下,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显著成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开始上传相关信息。截至10月28日,全国已归集药品耗材追溯码数据超31亿条,涉及近3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近50万家定点零售药店。有超过六成的医疗机构和99%的药店都已经开展追溯码的采集工作。这给医药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