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11月2日发布公告称,对假药、回流药的发现、查处能力有了重大突破。公告显示,通过对各地上传的药品追溯码开展分析,发现11个省份46家医药机构疑似存在复方阿胶浆的药品串换、回流药、假药等线索情况,要求相关医保部门进行核查,11月20日前向国家医保局上报核查结果。这是国家医保局自今年4月开展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试点工作以来,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核查涉嫌药品重大违法行为线索。(1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药品追溯码“小试牛刀”,就发现重大违法线索,其威力的确不容小视。通过扫码阅读追溯码信息,可以知道药品耗材从哪里生产、销售到哪里、是否经过药贩子插手、有没有逆向回流等,从而实现药品耗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假如药品追溯码成为监管的常用工具,生产销售假药、倒卖“回流药”、串换耗材等违法行为,恐怕就会无所遁形。
药品追溯码还可与传统监管手段形成相互补充和促进,进而让监管更加精准快速。当下,对于药品的日常监管,面临线索缺乏和监管范围太广等问题,飞行检查虽然提升了检查的突然性,但针对性有所欠缺。通过追溯码发现药品耗材异常流动线索,再通过其他监管手段核实线索,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药品耗材监管进入“码时代”,既是技术上的突破,也将带来不同监管方式的融合与更新。
药品追溯码属于技术工具,而技术往往难以做到一步到位,仍存提升空间,也势必面临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做了不少努力。比如2022年6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追溯码标识规范》《药品追溯消费者查询结果显示规范》国家标准。2024年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将全面建立追溯码、医保编码和商品码的三码合一映射库。统一标识和查询方式,将多码合并归一,药品追溯码面临的主要“绊脚石”才得以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