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高千窟列鸣沙,到黄浦江畔时代潮,前不久,一场穿梭千年、跨越山海的体育文化之旅——“跃动千年 敦煌印记”敦煌壁画中的体育文化主题展,在上海体育博物馆开展。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壁画,生动展现敦煌文化中弓射、马术、武艺、球类等20余项传统体育游艺活动的景象。文物与体育的联动,也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一些热门博物馆也存在一票难求的现象。一边是旺盛的文化需求,一边又是博物馆容量有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从实践来看,有的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有的则开设夜场、推出夜游活动,还有的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承载量。这些举措,都有助于破解供需矛盾,更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不过,一座博物馆,就其本身而言,容量是有上限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走出”博物馆,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有助于让更多人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滋养。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让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这既为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增添着博物馆的创新活力。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于展厅空间有限,韩休墓的壁画一度无缘与公众见面。博物馆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将考古现场做成虚拟展厅。通过官网的“线上展览”,观众不仅能“身临其境”观赏壁画,还能体验繁复而精密的修复工作。这启示我们,用好数字化技术,创新形式,推出更多线上展览、云课堂、观展互动等,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博物馆的展厅更好延伸进大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