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举办马拉松的黄金季节。据不完全统计,仅10月20日当天,全国就有至少20场马拉松赛事举行。饶是如此扎堆,仍有不少跑者抱怨“一签难求”。就拿这个周日就要鸣枪开炮的北京马拉松来说,报名人数超18万,再创纪录,有网友调侃“中签就像中大奖”。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的马拉松,大有城市新潮文化的范儿,但其实它出现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时间并不算长。过去,它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直到1988年北京马拉松“开了个口子”,首设“半马”“迷你马”项目,赛道上才出现了业余选手的身影。进入21世纪的第2个10年,马拉松在中国进入快速扩散阶段。据官方数据,2011年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还只有22场,但到了2017年已井喷至800多场。更令人惊喜的是,2023年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数量达到约580场,参赛总人次近550万,31个省份的500多个县市都加入了这场“嘉年华”。
从时间线来看,马拉松在中国的“出圈”曲线斜率,几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曲线密切相关。广为引用的一项研究结论是,当人均GDP高于3500美元时,人们会选择静态文化消费,如看电影等;而超过5000美元时,人们会开始关注健康问题。2011年,我国人均GDP迈过5000美元大关并节节攀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马拉松热”在中国出现并持续升温的主要支撑。
在诸多运动中,跑步似乎是最简单的。当你脑海中闪过“跑步”的念头,身体就可以像这个词语所拥有的含义一样运动起来。它不需要你有特别的成本投入,只要你有一双跑鞋,走出家门,就可以马上开始。没错,对于不少人来说,跑步尤其是长距离的跑步是枯燥的、单调的,但那种突破自身极限的快乐、每一步都算数的正反馈,给跑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振奋和意志磨练。跑马,早已突破了强身健体的意义范畴,成为人们定义自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