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菜市场是地方文化和烟火气的重要载体,去一个地方但没逛当地的菜市场,不能真正算是“去过”。就在菜市场里,“代炒”近期正成为一门愈发红火的生意。这种消费者把刚在菜市场买好的菜交给“代炒”档口,再按菜式付上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的手工费,不一会儿就可以把现炒饭菜带回家的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年轻人追捧。
其实,“代炒”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30年前“代炒”就是南方菜市场里的日常,但始终古井无波、不温不火。国外也大同小异地存在着类似服务,如新加坡的食阁、日本的即食厨房,欧美菜市场中集中加工摊点也很常见。这些服务往往还备有餐桌椅,供市民现场“开餐”。
突然爆火的菜市场“代炒”未来前景如何?短期来看,这一服务更可能继续以局部存在的形式发展下去。毕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味”,菜场代炒和入户代炒类似,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升级服务,规模化反而可能令其失去独特魅力。
当然,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资本市场介入,“代炒”服务也存在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可能。一来本就处于薄利多销状态下的地方餐饮连锁可能瞄准这一领域,用相对低廉的拓店成本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务;二来如果大体量、高技术的资本入场,将智能炒菜机器人引入“代炒”竞争,那么这一服务模式的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标准化用户体验都将得到大幅提升,甚至发展为一种规模化的公共服务方式,如外卖和超市的平价食堂,成为城市人群三餐的常见选项。
当然,菜市场“代炒”服务要想规模化发展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行有行规,对“做菜”的要求当然要比隔壁“卖菜”的严。经营餐饮业至少需要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排污许可证、消防许可证等。在各类许可外,场地的消防安全是首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商场、集贸市场等公众聚集场所禁止吸烟、使用明火,特别是一些设施陈旧、管理不善的老旧菜市场,消防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其次,“代炒”档口的环境卫生问题也值得关注。虽然不少人选择“代炒”的原因之一就是食材安全有保障,但“代炒”的厨房是否明厨亮灶、厨余如何处理等依然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